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453000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健全。本文梳理了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通过解读资助政策的内涵特征,分析其价值导向,为资助政策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助政策;内涵特征;价值分析;未来走向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是指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为贯彻高等院校教育方针,促进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公平性和创建和谐校园为目的,对其学生实行的一系列“以人为本,成才第一,德育为先”的经济资助、就业资助、学业资助以及精神资助。
一、内涵特征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朝向发展型资助体系发展,主要通过包括“绿色通道”在内的“奖、助、贷、勤、补、减”等资助方式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这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强调“精准”和“育人”的导向
随着保障型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经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对贫困生群体的精准资助和在资助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成为资助政策的价值导向,强调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还要突出资助工作的德育作用,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资助文化。
(二)重视资助过程的管理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中提出的“六规范”要求,应对学生资助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过程等提出明确规范,切实保障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
(三)体现资助促进学生发展
2018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明确提出,各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重视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在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实施要点中,也强调高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在贫困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学业帮扶上给予更多的关切,充分反映了资助政策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
二、价值分析
(一)普及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1.促进教育起点公平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有利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起点的公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后,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而失去入学机会或难以维持学业,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则有利于改善这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
2.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有利于弥补贫困生在教育过程中资源的不足,使其处于公平的竞争地位,促进教育过程中的公平。贫困生由于经济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物质资源相对贫乏,因而常处于不利地位。学生资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生的经济状况,为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3.促进教育结果公平
学生资助制度不仅可以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的援助,促进他们学习上的发展,也可以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获得全面发展和取得学业成功奠定基础。资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协同育人功能,实现人文关怀
1.品德塑造功能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有序而深入地开展,在申请资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政策和要求执行,在整个申请流程中及时监督管理并反馈信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节俭意识,养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科学有效的提前规划,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达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2.心理疏导功能
对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进行渗透性疏导和教育,让他们敢于面对现实困难和解决困难,使这种经济的压力通过消化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家庭的困难,发挥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追求更大的进步。
3.素质提升功能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应加强与家庭贫困学生谈心交流,保持情感上的关心,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对于不同学生的问题和特点,帮助其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学会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这种帮扶形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1.形成人力资本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投入差异带来的不公平,能够帮助每个高校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富有判断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其自身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予了每个高校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量,形成人力资本。
2.教育经济效益
中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主要功能是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具体落实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与生产制度之间的关系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社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大受益者,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社会生产的繁荣发展。
3.建构和谐社会
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提升教育的公平性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由于贫困引起的学生犯罪等社会问题屡见不鲜,通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加大相关部门教育投入,一定程度缓解社会治安问题,促进了社会中的阶层间的资本流动,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三、未来走向
(一)资助政策供给数量的保障
充裕的资助资金是资助政策有效推行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动力,是每个贫困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保障。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积极外部效应,不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还要激发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可对参与捐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税费减免,提高企业捐赠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资助资金的来源。
(二)资助政策实施效益的优化
资助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资金及时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感知,避免出现“等、靠、要”的消极心理。要落实好“提取事业收入的4%-6%用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的要求,设立独立运行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规范配备资助工作管理人员,主动引入第三方中介组织进行测评和考核,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提高资助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资助政策育人功能的实现
我国资助政策发展方向正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从单纯注重物质资助向物质资助、精神帮扶、道德教育、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模式转变。高校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积极推进“保障型资助体系”向“发展型资助体系”转变。育人价值是资助工作根本的价值旨归,我们推进资助工作既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培养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04):20-25+53.
[2]温馨,李化树.从学生资助政策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1):79-81.
[3]李剑富,韩岳丰.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演进逻辑及未来走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