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523808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巧用对比、自主解决问题、音乐创编,这几种操作性强、简单有效的“项目式”教学策略,使音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小学低段 项目式教学
苏联音乐家雷默曾说过:音乐教学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它学习只是起着支持的作用。新课标也提出,音乐课堂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感受到音乐。
欢快的音乐,会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美好的画面,悲伤的音乐会勾起我们伤心的回忆,有些音乐还会让我们有阴森恐怖的感觉,这些就是音乐在我们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感,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我们总会在听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哼唱,欣赏舞蹈的时候不由自主的随着节奏摇摆,就像人们常说的“甜蜜的声音”、“摇摆的节奏”……这也是音乐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体验。可是音乐不具有语义性,不能明确的描述具体的形象,有些音乐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孩子来说,甚至让他们觉得晦涩难懂。但他们爱唱爱跳,乐于尝试体验,也敢于表现。因此只有让低年级的孩子充分体验、参与,他们才能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获得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基于此,我在课堂上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探讨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真正的参与思考、体验、感受音乐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感知音乐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那么同样的“凡是没有触发内心情感的音乐体验,容易被人们遗忘”。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厌烦无变化的重复练习,他们从音乐中直接获得相应感受的同时,会产生种种想象,这想象可能浮现为具体的“画面、图景、情境”……因此在“项目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更快的投入其中,更好地感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感变化等。
例如:人音版第二册《小青蛙找家》一课,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画面:贪玩的小青蛙找不到家了,乌龟爷爷告诉它,只要按照标有节奏的荷叶走,就能找到家。然后让学生帮助小青蛙读出“跳 跳 呱 呱, 跳 跳 呱 呱,跳跳跳 呱呱呱,跳跳跳 呱呱呱”的节奏,再提出前两句和后两句节奏有什么变化?这样的节奏变化让你有什么感觉?学生马上就联想到了小青蛙着急回家,所以后面的节奏变快了。最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找到家后的心情。学生也马上感受到小青蛙的高兴和激动。老师小结:小青蛙很开心所以它最后一声呱的叫声是向上扬的:“呱︶”……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但乐于学习,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他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了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还体验到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不同的节奏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等。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生动、活跃的想象,强化了学生的音乐感受,除了歌唱课之外,欣赏课也可以多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音乐,触“境”生情地感受音乐。
二、巧用对比,自主感受
一切艺术的法则离不开对比,有强才有弱,有明才有暗,正因为有了对比,音乐的表现力才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有了对比我们才能更明显的体验感受到音乐中旋律高低的不同,速度和强弱变化等。
例如:在人音版第一册欣赏课《士兵进行曲》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 “进行曲”体裁与别的音乐体裁在速度,节奏及情感上的不同,我采用了这样的对比方法:在课件里出示了三幅图画:一幅,一群士兵在列队行进;一幅,一对舞者在翩翩起舞;另一幅,一个小宝宝在摇篮里甜蜜酣睡。这三幅画面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由老师弹奏多个不同的音乐片断,让学生将画面与音乐联系起来。用鲜活的对比学生很自然的就感受到了音乐的区别:节奏鲜明,强弱拍对比明显,欢快活泼的音乐适合舞蹈,与第二幅图对应;节奏平稳,音乐强劲有力,速度适中,适合踏步行进的音乐表达了第一幅图画,是“进行曲”,而节奏也很平稳,音乐轻柔舒缓,速度稍慢的更加适合表达第三幅画面,是“摇篮曲”体裁。
除了音乐体裁,风格情绪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区别体验外,音乐知识的传递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简单明了的理解掌握。
例如:一年级下册中《这是什么》一课,出现了前八后十六的附点节奏,这对于不是专门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附点八分音符唱四分之三拍,十六分音符唱四分之一拍实在难以理解,讲解说教式的教学枯燥乏味,会让学生不耐烦,单独的节奏教授学生又很难掌握,不如直接的对比更容易体验感受到。于是我先出示了八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加入变化,变为前八后十六的附点节奏,让学生对比两个节奏有什么不同,增加了什么。再让学生在歌谱中找出带有附点节奏的乐句。这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学唱,而是让他们注意聆听老师范唱,其中一遍是带有附点节奏的,一遍没有,让学生对比讨论两遍有什么不同,学生很明显地体验到,附点节奏中带附点的音要长一些,附点音符后面的音要短一些。我又提出,你们觉得哪一种节奏更活泼顽皮一些。学生马上感受到了附点节奏的节奏性更强,显得更加活泼。这时再让学生试着唱一唱,他们马上就体会并掌握了。虽然学生还不知道四分之三拍有多长,甚至不知道节奏的名称,可是他们已经可以唱得很好了。其实休止符、跳音,强弱等常见的音乐符号都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项目活动,让学生体验领悟到,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对低段的学生来说,自己发现问题不仅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体验得更深刻,感受得更深入,获得成就感。在音乐课堂中会遇到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例如:最新人音版一年级下册中《布谷》一课,在第一次聆听歌曲的时候我并没有出示歌谱,而是让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等,第二遍出示歌谱,让学生再次聆听,同时找一找乐谱中有没有他们觉得要注意的音乐记号,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首歌,多次出现了休止附,而且都是在每一乐句的开始,他们很自然的就感受到了弱起,然后我又让同学在歌谱里找一找有没有他们不懂的地方。这首歌曲的最后一句出现了多个音乐记号:P(弱)记号,延长,渐慢,渐强等记号,很多同学一下子就提出了疑问,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鼓励知道的同学来解答,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疑问,又让知道的学生表现了自己,避免了不懂的学生认真听,知道的同学开小差的情况。当学生明白了音乐符号的含义后,我再次提出谁可以用“弱”的声音模仿一下布谷鸟的叫声,循序渐进,加上渐弱渐慢来模仿。使学生从浅入深的体验,怎样更好地演唱歌曲。课堂上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帮助他们更加充分的体验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元素,这样不但解决了难点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延长。其实歌曲中大部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如:相似乐句、相同乐句、上行下行乐句、渐慢渐弱的处理、问答对唱的表现形式等等还有很多音乐元素都可以在“项目式”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项目协作,音乐创编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当音乐通过演唱、演奏,表演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二度创作”。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一样,同一乐曲或歌曲被一百个人演绎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风格,教师教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度创作”,而孩子们的表演、表现更是加入了他们的理解和创作。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让音乐的感受统一化,创造模式化,音乐就是因为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却同是来自心灵深处而更有魅力。所以应鼓励孩子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大胆地创造,不要怕不同,当然创造也不能脱离实际的教材。
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下册《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中,学生们已经唱熟了这首歌曲,这时他们已经不满足,只用单一的唱来表现歌曲了。于是我鼓励他们为歌曲伴奏,但是要根据这首歌曲的风格和特色创编。开始的时候,他们讨论可以用打击乐器“双响筒”模仿草原的马蹄声,伴奏了一次觉得还不过瘾,又尝试其他的打击乐器,可是不是重复就是风格不符没有特色,于是我试着引导他们,除了手中的打击乐器,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模仿马蹄声为这首歌曲伴奏?学生的奇思妙想展开了,有的说拍手,有的说跺脚,有的说敲击凳子等等,还有人提出还可以用舌头在嘴巴里发出“咚哒、咚哒”的声音,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种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交流了相互的想法,构建了不同的方法,体验到了更多音乐不同的魅力。到最后大家讨论认为跺脚、拍手等都只发出了一个相同的音,和马蹄声不相似,而嘴巴发出的两个音更接近马蹄声 。
最新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的,学生们很喜欢,当他们唱熟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新的歌词,他们的奇思妙想五花八门,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但都和他们听过、见过或感受过的事物有关,所以体验也更加真实,有的同学还在歌词中编入了我们学习的乐器“葫芦丝”,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意思。学生的创造力总是让我们惊叹,有时甚至让我感觉到是他们带着我,在奇妙的思维空间旅行,也给了我很多灵感。他们的创作大多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真实生活,和他们更加的贴近,因此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就更加的真切。在音乐课堂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乐器伴奏、舞蹈动作的创编,歌词、节奏、旋律等创编都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五、结论与建议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不同“项目式”学习活动,小学低段“项目式”学习设计应多以体验、感知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参与,更加的喜欢、热爱音乐;让他们不仅听到音乐,还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的心灵和音乐碰撞,可以发自内心的歌唱、舞蹈,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这才是“项目式”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曾这样说过:“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个一个中国人能把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伴侣”。其实他的梦想不就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的梦想吗?
“项目式”学习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路,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更好的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的色彩,触摸到音乐的形态,这样的音乐普及教育才有价值。
参考文献:[1] 周海宏 .《走进音乐的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09:1~40
肖洁 .《经典音乐别怕听不懂》[N].中国科学报,2012-04-27 (B3)
《项目化学习设计》.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