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小学生的年纪偏小,因此心智发展不成熟,需要他人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课程,旨在增强小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制意识,而该课程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关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制意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学;教学实践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孩子心灵的教学工作,有利于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创造幸福的基础。在设置小学学科课程时,要围绕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角度出发,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健康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既要关注小学生的身体与智力发育,同时也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小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叛逆、过分焦虑等相关的问题时,要求教师与家长加强重视,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所在。如果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初期多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变化,任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必然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带来影响。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身与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具有较大的关联,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挖掘孩子智力与潜能,使孩子获得良好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推行并使用了全国统一的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该课程原名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进入到新时代以后,课程的内容、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增加法律内容,突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课程内容的改变,也一度引发教师这样的思考“该如何给6~7岁的孩子讲法律?”,事实上,该课程的设立并非要从小培养专业性的法律人才或者专家,而是希望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从小敬畏、信仰法律,同时还工作办事上还要懂得按照规则与程序办事情,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观,比如“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等观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来安排和学习法治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法规,开展“法治”教育,正确采用“法治”思想、意识、行为等推进法治教育活动。法治教育的教师要从多个渠道来学习法律常识,在教育教学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变更,尊重地方的差异与民族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目标存在很多的相似性,都是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可以发挥“1+1>2”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3.1教师要丰富知识技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学生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生营造平等、互助、有爱的心理适应条件,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增加课程学习的效率。教师还应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学生保持比较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发现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要实施重点交流沟通,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
3.2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不同,要求将学生的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等放在教学的关键点,同时还要培育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解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学习关于心理健康教学相关的教材,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需求、烦恼等,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道德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二者之间的差异,应首先结合前者展开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比如教师在讲述《道德与法治》中关于勤洗手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勤洗手的角度出发拓展哪些情况需要洗手,让小学生们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显得比较高涨;还有“不能损坏他人财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损坏他人财物的现象以及处理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损坏他人的财物要赔偿的思想,从而在生活中更加遵守行为规范。
3.3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主要采用灌输、说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方案,而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比如借助浅显易懂、经典的古诗活动等,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联系起来。故事在选择上有很多类型,与长篇大论相比,学生更喜欢听故事,通过联想和思考故事情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从而提高对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使学生置身于体验式教学情境中获取知识,激发对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法治等相关知识的思考,培育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游戏的运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运用游戏,学生做游戏时的情绪会显得比较高涨,因此游戏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喜欢的游戏中不断成长,比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可以设计成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要求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竞争、失败、胜利等各种心理情绪,而与队友之间的相互也会使小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以及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3.4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存在很多发展不完善的地方。然而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也使小学生性格的可塑能力增强。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听课的状态,对教学的内容难以激发兴趣,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熟悉教学的内容环境,并能够从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思考,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大门。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教授给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途径,比如看报纸、看新闻、看手机等,这些方式都不错的阅读方式,尤其是纸质的阅读暂时更加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融入要结合学生熟悉的领域来选择教学内容,可以设置小型的情境活动,结合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应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小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继而培养健全的价值观与人格。作为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课题,并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建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9):509.
[2]邓双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19,(6):36.
[3]金红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4):441.
备注: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项课题”,课题编号GZS18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