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莎车县吾达力克镇中心小学 844700
摘要:基于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首先,阐述主观幸福感基本内容。然后,分析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后,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正确认识。对学生课余生活做出合理规划,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主观幸福感
中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教学工作的展开,能够为学生未来更好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近些年来,主观幸福感成为中小学生教学的重点与关键。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其学习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一定联系,所以,本文将针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1、主观幸福感基本概述
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包括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以及老年人等,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对生活的满意度。在现在的研究中表明,中小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普遍较高。中小学生对于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朋友、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在情感体验中,中小学生积极情感相对较多,消极情感较少。但是,在这一其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幸福感水平较低。女生在朋友、学校、自我以及生活领域中,其满意度相较于男生而言较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朋友,还是在学校、自我以及一般生活领域中,都有着较高的满意程度。总之,主观幸福感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与关键。对于主观幸福感问题,要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
2、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通常情况下会将复习功课作为重点与关键,减负这一政策,在许多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未得到更好落实。在相关的调查研究中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在一小时以下占据百分之二十多,作业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占据百分之七十多。在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太多[1]。在此期间要注意到,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看电视、听音乐。还有许多学生选择上网,课外公益性活动被忽视,有更少学生选择参加到公益活动中。
从目前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中可以看出,对于课余生活并没有进行合理计划。对自身课余生活进行合理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只有大约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对课余生活仔细规划。在学段的不断增长中,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自主性不断减少,无序性特点更加明显。在如今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其课余生活进行过多干预与限制。这一情况的产生,使得中小学生对自身业余生活存在一定的无助无助性,因此,学生不愿意参加到业余生活中。从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而小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更多。中小学生在对自身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进行评价时,大多数初中生认为自身的可支配自由时间不足,因此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可与生活中。小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且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复习与补习中,因此,可以对自身的课余生活以及自由时间进行随意支配。而初中生需要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学习压力与就家庭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的干涉相对较多。
通过一系列研究与阐述可以了解到,中小学生是否有着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否过多参与到复习与补习中、对于课余时间是否做出科学合理规划、时是否过多沉迷于网络等,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一定影响[2]。如果中小学生纯补习或者复习,那么学生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无论是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还是正性情绪等都较低;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少,那么正性情绪、学习满意度以及身体满意度得分较低,主观幸福感较低,而且负性情绪较高。因为过多的参与到复习与补习中,学生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那么对于学习会产生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会厌倦学习,影响学生未来的进步与更好发展。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放松心情,或者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主观幸福感难以提升。过度上网同样会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低、学习满意度低、主观幸福感低。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情况产生,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对于课余生活要及时做好规划工作。对于补习与复习,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设计。确保劳逸结合,这样可以为学生学习以及未来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自身作用与价值发挥出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规划课余生活。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与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来枭雄,黄顺森,张彩,唐斌,张美萱,朱成伟,王耘.中小学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校认同感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613-616.
[2]杜秀枝.中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理论和实践研究[J].新教师,2018(05):1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