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张园园

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322200

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启蒙阶段,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在今后发展中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发挥自身优秀的品质。在小学所有的课程设计中,满足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学科就是科学课,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不断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升华。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科学实验;创新精神

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立其实就是为了满足小学生科学启蒙所设立的课程。小学生天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将一切触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组合排列,或是融合分解,以此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小学阶段,将科学实验课程融合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

  1.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的思维是比较跳跃的,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才会保持高度的热情,并静下心来进行自主研究。因此,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找到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析。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小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如果问题设置的过散,学生的就会提出各种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如果对课堂的节奏掌握不好就会无法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中,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因此,在进行课程问题预设时,教师要保持严谨的态度,选择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提问,保证课堂的时效性。例如,在学习“水与油的混合”时,这一课的内容涉及到了液体与液体的混合,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教师的问题就需要更具针对性,从以前学习过的水的形态入手进行提问。如,根据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洗洁精混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那么将油融入水中,水的性状会发生改变吗?这一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猜想,并向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将食用油混入水中,看看水会不会发生性状上的改变。

  1. 通过中外的科学小故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类的发明创造,因此,创新意识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意识体系。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进行科学素养的养成,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课程的教材当中包含了各种科学家的人物事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善于运用这些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观察校园的大树”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万有引力’的故事。人类之所以可以在地面上行走,果实之所以在成熟后掉落在地上,都是因为地球具有引力。而发现引力的人就是“牛顿”。这时学生就会对牛顿是何如发现引力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讲述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不要被现有的理论束缚住,在遇到问题时,先进行自主思考,找到论据,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创新改造

创新意识的发展取决于学生对于生活中事物发展、产生的疑问,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学生进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的开端。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设立一个适用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探索,以此来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冷水和热水实验现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情境创设。如在学习过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后,大家对冷热空气是不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在液体中,冷水和热水会不会也像空气一样热在上,冷在下呢?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大胆的论设,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方案准备相应的实验道具,进行方案演示[2]。为了区别冷水与热水的不同,教师可以在热水中滴入墨水进行区分,然后按照学生的设想将装有热水的烧杯放在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这时就会发现,热水向上喷涌,并汇聚在顶部。所有猜想热水向上的学生正确。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水,热水就会向上呢?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轻易的就会回答出因为密度不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知识,重新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密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同。

  1.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

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还可以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专注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实验’时,教学的重担在于静电有吸附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在实验过后,让学生根据静电的吸附原理,制造出可以吸附纸屑的小型“扫地机器人”。在制作时,教师要给与学生几点思考的方向。如,生活纸屑的大小与静电吸附力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有效的让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让“扫地机器人”自己动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尝试组合,进行思维的发散。当学生遇到瓶颈时,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换个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例如,学生在机器调整时,总是无法实现让纸屑自己脱离静电,落入收纳盒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外力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整理分析问题。

  1. 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宽度

学生学习的知识过程就是通过学生根据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进行自主探索的结果。但同时这个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也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因此,创新思维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总结和归纳上,也可以体现在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进行自主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3]。在每次学生有新的发现时,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使自身的认知体系得到完善。因此,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对于学生总结出的观点和提出的疑问进行适当的发散探讨,都可以促使学生对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对此,教师不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不断的吸收学习他人的理论优点,然后逐步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

  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时,学生就会获得愉快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将学习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例如,在学习过“小苏打和食用醋的混合”后,学生都会了解到,醋与碱性物质相融会产生化学反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烧水壶,是否在壶底有一些“斑痕”,这些残留物就是生水加热后留下钙化物。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了解到钙化物也是碱性的,这样学生在回家后,通过使用食用醋的浸泡,很快就将烧水壶清理干净了。利用相同的理论,学生也可以利用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清理家中的水槽和其它容易生锈的家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养成。

总结

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时,应该学生勤思考,多动手,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元瑞.小学高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指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63.

[2]刘楚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85-186.

[3]马玉花.小学科学实验趣味性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