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药学部,江苏苏州 215000;
药物超敏反应(DHRs)是临床上对药物制剂(包括药物活性成分和赋形剂)产生的类似变态反应的不良反应。它属于B型不良反应类型,呈现非药物剂量依赖型、不可预测性、与用药目无关和对身体具有危害性等特点[1],临床上常表现的症状为药物疹。本文分析1例患儿应用苄星青霉素后疑似出现迟发性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监护。
1病历资料
1.1基本资料 患儿,女,2岁,体重11.5kg。于2018年4月9日因扁桃体肥大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给予苄星青霉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76170751)20 IU/d肌注(青霉素皮试结果阴性)。同期患儿未服用其他药物。4月10日面部始现红色斑丘疹,后遍及躯干、四肢,按压后褪色,伴有明显瘙痒,但眼睛、口腔等黏膜无丘疹。患儿体温38.1℃,伴有阵发性干咳、鼻塞、流涕症状。既往史:湿疹史,变应性鼻炎病史。过敏原尘螨、鸡蛋白。
1.2入院检查及辅助检查 体温37.3℃,脉搏12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10/68mmHg,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2.84,WBC 13.39×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2.79×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0.46×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109/L。
1.3入院诊断 多行性红斑、慢性扁桃体炎、支原体感染。
1.4治疗经过 入院后第1天盐酸赛庚啶片(1mg,口服,bid)与盐酸左西替利嗪片(2.5mg,口服,qn)联用抗过敏治疗,入院第3天停用赛庚啶换用酮替芬(1mg,口服,bid)联合治疗;入院第1-4天使用甲泼尼龙(20mg,静脉滴注,q12h)抗炎,入院第4-7天调整用药频率为每天一次,入院第7-13天静滴甲泼尼龙减量至10mg/d;入院第3-7天使用阿奇霉素(0.11g,静脉滴注,qd)抗感染治疗。治疗4天后皮疹开始好转,慢性扁桃体炎也有所改善。
2病历分析
患儿于用药24内发生皮疹,疑似药物引起的非速发型DHRs,其特征为在给予致敏药物1-2天内爆发皮疹,4-8天呈现全身症状,且伴有发热等症状。
2.1 DHRs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诊断DHRs的金标准为药物激发试验(Drug provocation test,DPT)[1-2],但该患儿病情严重不符合该试验执行前提,也无其他有效临床方法与生物工具证明药物与患儿症状有直接关系,所以该药物不良反应等级应该是可能。
2.2药物治疗及药学监护
(1)抗变态反应药物的选择[2,4]
该患儿治疗过程中首先使用一代抗组胺药物赛庚啶(见表1),但因第一代抗组胺H1受体药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受体选择性差等缺点不推荐儿童首选,且赛庚啶同左西替利嗪同为抗组胺H1受体药属于重复用药。经临床药师建议后使用儿童首选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左西替利嗪(证据等级:A)联合使用过敏反应介质阻释药酮替芬改善皮疹发生发展。
表1 患儿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使用情况
用药时间 | 药物分类 | 用药品种 | 用量 | 用法 |
入院第1-3天 | H1抗组胺药 | 盐酸赛庚啶 | 1mg | 口服,bid |
入院第1-13天 | H1抗组胺药 | 盐酸左西替利嗪 | 2.5mg | 口服,qn |
入院第3-7天 | 过敏反应介质阻释药 | 富马酸酮替芬 | 1mg | 口服,bid |
入院第10-13天 | 糖皮质激素 | 甲泼尼龙 | 4mg | 口服,bid |
(2)抗生素的选择
患儿在接触疑似致敏药物后第1-3d内持续高热,于第3天达到热峰(表2),通过物理与对乙酰氨基酚降温。此外皮疹呈现体温依赖性,随着体温上升,皮疹呈爆发式出现,体温下降后皮疹开始呈现消退。临床药师指出因患儿既往有阿奇霉素用药史且无过敏反应,故推荐使用阿奇霉素0.11g/d静脉滴注治疗扁桃体炎。
表2 患儿入院后体温与皮疹变化
入院时间 | -2d | -1d | 1d | 2d | 3d | 4d | 6d | 7d |
致敏时间* | 0d | 1d | 2d | 3d | 4d | 5d | 7d | 8d |
体温(℃) | 36.8 | 37.3 | 38.1 | 38.9 | 36.9 | 37.1 | 36.8 | 37.2 |
皮疹变化 | 无 | 面部初现皮疹 | 全身开始遍及 | 全身皮疹逐渐增多 | 躯干部分融合成片,口腔等黏膜现红疹 | 丘疹颜色及痒感较前有所好转 | 皮疹完全消退,消退处伴轻度瘙痒,无新发 | 消退处未见脱皮及色素沉着 |
注:*:患儿使用疑似致敏药物后的时间。
(3)其他
患儿在用药后第4天口腔等黏膜也出现皮肤红色丘疹(表2),医嘱为呋喃西林溶液漱口,但因无抗生素用药指征,药师建议必要时生理盐水漱口或冲洗眼睛。
3讨论
本例患者为幼儿,是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人群,用药特征是年龄依赖性。因为没有进行药品激发试验,所以该药物不良反应等级应是可能。临床药师药学监护要点首先是避免患儿再次使用青霉素类或存在交叉过敏反应的抗生素,同时根据患儿既往用药史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建议临床选用阿奇霉素替代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其次,建议使用二代抗组胺药取代一代抗组胺药,确保本例患儿用药规范化,减少继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药师在该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提供了抗生素和抗变态药物的选择方案,制定了药学监护计划,为患儿药物治疗提供了积极的用药保障。
参考文献
[1] Kulhas CI, Dibek ME, Kocabas C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rug hypersensitivity in children[J].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9,8:1-11.
[2] Dursun A, Bayram AK, Tekerek NÜ, et a1. A case of DRESS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carbamazepine treatment[J]. Turk Pediatri Ars. 2018, 53(1):48-50.
[3] Saretta F1, Mori F, Cardinale F, et al. Pediatr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which diagnostic tests? [J]. Acta Biomed. 2019, 90(3-S):94-107.
[4]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3):161-170.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