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3

论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

李文君

银川滨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市 7500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十分迅速,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构想,产生于中国当代城乡差距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成于他近50年领导工作的实践。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包含了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内容。习近平继承了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突显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物质基础和主导力量。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成为了中国实现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习近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引言

在党和国家加大对乡村发展关注和投入的全新时代阶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需要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策略,不断缩短我国城乡差距,更全面深入地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关键是掌握科学的乡村振兴策略,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进行乡村振兴优化道路的探索,明确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是总结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重要途径。

1以文化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同时刺激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和消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如今,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以文化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将有效改善乡村整体发展面貌,满足乡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有助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凝聚人心、惠民利民的工程,对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乡村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农村在改革发展的历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需要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充实乡村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领域,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和道德水平,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挥文化建设的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与民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环境,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将文化精髓注入乡村民众的精神领域,有利于提升村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加速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的关键一环。2)有助于城乡文化发展的均衡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判,城乡分离、对立“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未来社会将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的崭新融合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着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还需要厚植乡村文化,增添乡村的人文风情,培育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乡村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将带动乡村民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拼搏,从而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当下,必须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乡村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推动城乡文化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2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

2.1继承了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视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共同繁荣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了大量的法律和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18大尤其是19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宗旨,在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民在中国人口中还占据较高的比例,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主张从农民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判断国家制定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及具体规划的标准是农民是否满意,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是否被农民共享,关切农民利益的重大举措是否实现了农民的共同参与,农民的经济生活和民生是否得到了提升。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判断城乡融合发展条件下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坐标,成为了解决中国当代城乡关系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关于中国农民在共同富裕的社会道路上彻底根治贫困问题,一个都不能少的通俗表达就是这一宗旨的具体表现,总之,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不仅要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更要让农民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较高的消费水平,使他们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2构建城乡融合发展途径,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发展还需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途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重点开发农村除了农业种植、养殖之外的新型经济模式,拓展农村经济建设路径。而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则应该重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人才交流的发展。例如,在想乡村振兴中,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进行产业创新和拓展,将新时代的旅游经济、电商经济模式与农村建设发展结合,吸引更多城市的技术和人才加入乡村新型经济模式中,也让城市消费群体加入到乡村旅游、乡村特产购买等消费中,用城乡融合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开发更多产业,促进自身的建设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发展。

2.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定位的论述

现阶段,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增收后劲、农业发展质量及城乡差距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如何打破城乡藩篱、重塑城乡关系,引导城市反哺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对新时代城乡关系的科学定位。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一体化,而是要透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长期以来存在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拆除城乡之间那道难于逾越的藩篱,实现产业发展共促、生态环境共治、基础设施相通、公共服务共享、市场规则相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顺畅流动。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分组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此,中共中央于2019年5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具体的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进一步强调,必须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2.4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精准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因为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深度脱贫和家庭富裕,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施策、务求实干,不能将脱贫工作浮于表面和形式,要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产业和就业扶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努力奋斗,用辛勤的汗水实现致富。

2.5落实乡村文化管理制度,弘扬乡村主流文化

近些年,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速,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将政府文化服务能力做到精准化、个性化,提高乡村民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关系到乡村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健全乡村文化引导和监督机制,畅通优良文化传播交融渠道,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泛滥,尊重乡村民众的风情民俗,点亮优良文化的“火种”,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乡村文化支柱,增强村民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优良文化引导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乡村大地,筑牢乡村民众振兴乡村的精神动力和理想追求。乡村基层干部要引导村民“学懂、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心,自觉拥护党中央的各项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要建立健全文化自觉机制,激活村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使全体村民走出心理困境、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重塑精神家园的同时积极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2.6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破除城乡统筹的制度藩篱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城乡分离的条件。他们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实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居民的富裕程度及均等化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有效调配,涉及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关联着农村的历史、当代和未来,更需要社会和个人的有效参与;农村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农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等制约乡村振兴的限制条件众多。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如上矛盾,就需要政府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法律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居民均等化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助推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中包含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的亮点。他指出,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中国农村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首先,面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多的新趋势,认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强调政府要推进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的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土地等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登记制度,开展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创新实践,构建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各种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全过程,乡村振兴以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加快构建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农业科技体系。他提出了检验农村产权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能改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少耕地面积,降低粮食产量,更“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结语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支撑,要加强乡村基层人才的培养,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要培育扶持扎根乡村的文化传承人和文化带头人,引领村民进行生产、营销等技术学习,增加基层组织活力,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强大合力。要发展壮大乡贤队伍,激发乡贤队伍干事创业的动力,鼓励乡贤队伍回乡创业,通过招募乡村文化志愿者,吸引更多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党建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

[2]张海鹏.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中共中央宣传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1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