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脑科医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7
【摘 要】目的:分析行为认知治疗对神经症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86例神经症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43例,给予行为认知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疗效。结果:A组的疗效为95.35%,B组为81.40%;治疗后,A组的神经症状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为神经症患者实施行为认知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行为认知治疗;神经症;神经症状
神经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其疾病类型包括强迫症、神经衰弱和焦虑症等,对患者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具有明显影响[1]。其不具有器质性病变表现,病程长,以胸闷、心悸和恐怖感为主要症状。临床多通过精神治疗改善症状,但无法纠正不良习惯,易导致疾病复发。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主体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86例神经症患者。纳入标准为:确诊为神经症;具备书面或语言表达能力;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伴有恶性肿瘤;伴有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不配合研究;参与他项研究。随机分A组和B组,均43例。其中,A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范围是21-75岁,平均(45.32±0.57)岁;病程范围是4个月-3年,平均(1.05±0.32)年。B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是22-78岁,平均(45.54±0.43)岁;病程范围是5个月-3年,平均(1.18±0.24)年。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组给予常规治疗,为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每日3次;为震颤者行谷维素治疗,每次10mg,每日3次;为胸痛与心悸者行血府逐瘀片治疗,每次1.35g吗,每日3次;为失眠者行佳乐定治疗,于睡前口服。同时遵医嘱适度运动,严格控制饮食。
A组给予行为认知治疗:①认知干预:通过一对一交流方式评价患者的不良行为与情绪,确定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谐与人际关系紧张等,向其讲解疾病症状和影响因素,普及行为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使其能够客观认识自身行为、情感与思维,明确不良行为或是情绪的发生原因,如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压力过大;胸闷的根本原因是心理紧张等。再通过思辨式讨论使患者具备较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放松疗法:指导患者放松肌肉的科学方法,嘱其深呼吸,使其有意识的进行呼吸运动,转移情绪。或通过听音乐或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消除不良情绪。③行为指导:全方位了解患者的作息、饮食、用药等情况,记录其合并症,指导其坚持规律作息,睡前可听轻音乐,保证睡眠质量。根据其饮食喜好制定食谱,指导患者清淡、易消化饮食,并告知其用药方案,使其遵医嘱用药。以上治疗每周1次,1个疗程为4周,而后休息4周,行下个疗程治疗,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利用神经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量表)评价神经症状,包括躯体化(12-60分)、强迫症状(10-50分)、人际关系敏感(9-45分)、敌对(6-30分)、恐怖(7-35分)、精神病性(10-50分)和偏执(6-30分),分数与症状程度负相关。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显效:症状显著改善,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有效:症状有好转,对日常生活有轻度影响;无效:症状无变化,对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
1.5 分析统计学
经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评分表达是[ ±s],经t值对比与检验,疗效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A组的疗效为95.35%,B组为81.40%(P<0.05),如表1。
表1 对比疗效[n/%]
分组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A组 | 43 | 30(69.77) | 8(18.60) | 3(6.98) | 2(4.65) | 95.35(41/43) |
B组 | 43 | 22(51.16) | 9(20.93) | 4(9.30) | 8(18.60) | 81.40(35/43) |
x2 | - | - | - | - | - | 4.074 |
P | - | - | - | - | - | 0.044 |
2.2 对比神经症状评分
治疗后,A组的神经症状评分低于B组(P<0.05),如表2。
表2 对比神经症状评分[ ±s/分]
分组 | 例数 | 躯体化 | 强迫症状 | 人际关系敏感 | 敌对 | 恐怖 | 精神病性 | 偏执 |
A组 | 43 | 20.25±1.04 | 18.33±1.14 | 15.37±1.23 | 10.22±0.87 | 11.18±0.44 | 16.54±0.45 | 10.48±1.18 |
B组 | 43 | 29.42±1.15 | 24.17±1.15 | 20.74±1.56 | 17.34±1.17 | 17.34±1.27 | 18.34±1.27 | 15.44±1.20 |
t | - | 38.782 | 23.650 | 17.726 | 32.022 | 30.054 | 8.760 | 19.32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神经症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其致病原因与心理因素和内分泌失衡相关,以胸闷和心悸等神经功能症状为主,多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2]。其诊断依据为:不伴有器质性疾病的典型症状,且近期遭受负性事件。临床尚无该病的特效疗法,多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但根治率低,容易复发[3]。为此,多位学者建议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治疗该病。其中,认知干预是通过系统化和个体化交流评价患者的病情程度,确定疾病诱因,使患者可主诉内心想法,进而指导其纠正错误认知,主动配合治疗[4]。放松疗法可借助音乐疗法或肌肉放松等方式调理情志,使患者身心放松,摆脱紧张或恐怖的心理环境,进而缓解症状。行为指导是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方案,规范其饮食与生活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使其能够严格遵医嘱用药[5]。该疗法的原则是个体化治疗,即突出每位患者的差异性,定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调整治疗方案,体现出治疗的动态化特征。但需注意的是:该疗法需要循序渐进,使患者自主认识到行为或思维对疾病的影响,提高其依从性[6]。
结果中A组的疗效(95.35%)高于B组(81.40%)(P<0.05)。说明行为认知治疗能够消除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提高其幸福感。治疗后,A组的神经症状评分低于B组(P<0.05)。说明行为认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躯体化、敌对、强迫症状等神经症状,进而促进病情康复。总之,行为认知治疗可改善神经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茹,苑成梅.计算机化和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症中的应用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6):613-617.
[2]徐香蓉,徐爱香.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120-122.
[3]朱志先,程若沁,高艳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51(6):378-381.
[4]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5):335-339.
[4]杨燕,叶姜兰,谢育花.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难治性焦虑症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5):77-79.
[6]杨芬红,赵新平,彭德荣, 等.家庭医生知识素养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8,39(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