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第五小学
【摘要】
家庭教育的参与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更是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在家校合作问题上,学校、班主任、家长要达成共识,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为,学校与家庭既是教育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共同承担着学生成长的责任。所以,在教育上,学校、教师、家长需要合作。
一、家校合作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人外出工作而留在家乡,被祖父母或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1. 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温暖的家庭环境,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他们胆小怕事,没有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遇到事情容易出现自我否定。
2.冷漠偏激,孤僻脆弱
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交流,这对他们心理产生极大影响。表现出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和同学的关系较差,并逐渐变得冷漠偏激,孤僻脆弱。
3.自由散漫,逆反对抗
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管教不到位,养成自由散漫的性格,他们逆反心理严重,对抗情绪严重,遇事会采取出走、逃学等行为。
4.缺乏自制,自暴自弃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随时的陪伴、监督,没有父母的引导与鼓励,大部分的孩子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成绩不良;他们没有自制力,学习没有主动性,有时会因为成绩受到他人的批评、呵斥,就出现不爱学习、恋上网络、自暴自弃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情感缺失父母关注和呵护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想认识及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成长期,父母在这个阶段没有提供正确的导向,会使留守儿童的认识和观念产生异常;在孩子不快乐难过、委屈难过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及时给予劝导和安慰,孩子的个性及心理发展会出现偏离,个别孩子会变得偏激。
2.家庭缺失正确的教育方法
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基本上是跟随祖父母生活,他们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基本的教育能力,对于孩子,不是任其自然,就是溺爱娇宠。除了吃穿,他们也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遇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简单粗暴。
3.学校缺失个性化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需要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指导,然而现在的教学任务繁重,班主任、科任教师已经是分身无术,所以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他们急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
二、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家庭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但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工作并不好做。
1.指导方法太简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现如今的家校合作指导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目前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基本上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指令中,靠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单线联系,从学校立场出发,要求家长配合、帮助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形式也不够主动,不能让班主任、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进行沟通,体现不出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2.心理健康不重视
我们国家比较注重应试教育,所以无论是学校、班主任还是家长,关注、侧重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农村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不会关心。我们的家校合作,也基本上是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素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很不重视,以至于等到发现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已经为时已晚。
3.实践基础太薄弱
有些国家的家校合作开展研究比较成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刚刚起步,一切处于摸索的阶段,所以很多方面是借鉴或者照搬外国的模式,然而由于教育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外国的经验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的教育。我国目前还没有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班主任和家长之间也没有相互沟通的默契及习惯,家校合作未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大部分学校指定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兼任,甚至很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室形同虚设。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家校合作,是大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社会关系不断多样且加强的背景下,家校合作越来越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其质量最终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总体效果。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在面对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需要积极的态度和立场,以作为实施合作的根本行为准则,寻求更高位的家校合作。
1.强化家长主体意识
农村小学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留守心理问题儿童家长严重缺失的问题:比如数量缺失:很多家长包括监护人不到位;或者质量缺失:到位的家长只是凑个人数,不积极,活动照样开展不起来;还有结构缺失:到场的以女性居多,父亲很少到场。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意识不强,一些家长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他们没有深入参与到过程中。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主体缺失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转变班主任的观念和态度,提高家长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由单方面要求向双方交流的合作形式转换;其次我们还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地点,尽量邀请留守心理问题儿童家长参与到其中,实现学校和家长双方互动,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2.运用家校多方力量
学校要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留守心理问题儿童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1)亲子活动。亲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增加留守儿童幸福指数,培养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2)家长会。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表现及学校中的具体记录,分析其心理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指导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3)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信箱和家长热线。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并反馈家长,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采取高质高量沟通
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能够通过沟通相互提升对教育的追求和认识,及时补位甚至制衡。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和家长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才能激发合作的活力,实现教育共识,做到无缝对接。
班主任在学生出现错误、问题与家长沟通,是希望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健康成长,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沟通方式不正确,将会导致事与愿违,学生的问题不仅没解决,还越来越严重。在与家长沟通时,班主任要改变沟通方式,寻求“支持” :我协助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我与你合作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出现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无论学习优劣,行为好坏,与其他孩子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发展的潜力。班主任与家长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通过沟通协调目标,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开启幸福成长之路。
4.利用网络多元联系
现代社会网络上通讯方式繁多,比如:QQ、微信、钉钉等等,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为家长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家校互通,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网站开设“留守儿童家校互动”栏目, 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家教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专栏,传授科学家庭教育观念、教子经验、心理问题处理方法,探讨家庭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与效果。为家长提供了适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多方努力,学校、家庭、社会更是要及时关注,密切合作。让我们用情、用心、用智,拨开留守儿童的心理路障,点亮他们的幸福童年灯盏。
【参考文献】
[1]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
[2]张国超.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导[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6)
[3]余清臣.班主任家校合作工作的立场与要点[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8(05)
[4]王世华.从“告状式”到“支持式”的转变[J].中小学健康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