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汽车与智能制造学院 重庆 402247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和概括总结了未来企业和未来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详细分析了其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等内容,提出了未来综合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些方法和途径,为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未来人才;课堂教学;人才培养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工科新兴专业之一,具有新工科专业的跨学科、跨专业等综合性特点。由于是专业自身的多学科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经验都是不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为装备制造大类下的一门新设专业,旨在培养满足服务制造产业需求的,满足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的人才。今后一段时间,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开发设计、应用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在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1)未来人才能力需求
工业4.0时代,随着制造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以及处理信息工作量的猛增, 对制造业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专业知识的短缺, 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传感器的使用产生了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更多的分析优化;同时熟悉智能工厂和人机界面交互的人员需求都在不断增长。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见下表1[1]。
表1未来人才能力需求
应备技能 | |||
专业技能 | IT知识 | 知识管理 | 计算机编程能力 |
数据信息分析处理 | 跨学科/通用知识和组织 | 某一领域专业技能 | |
优化和过程控制 | 制造过程专业知识 | 人机工程学 | |
人机交互通信 | 计算机安全和数据保护 | 法律事务理解 | |
职业素养 | 自我时间管理 | 改进和终身学习 | |
自我适应能力 | 团队工作能力 | ||
自我改变能力 | 社会技能 | ||
积极心理 | 沟通技巧 |
上表可见,未来的从业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实践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未来人才能力不仅仅是单一知识和素质,而是更加偏向于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能力。专业技能方面,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涉及到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时,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大数据处理与安全、系统编程与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给予足够的考虑和设置。在职业素养方面,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诚信、职业道德等粗略的描述,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自我的时间管理、适应、学习能力、积极心理等方面。
(2)信息化课堂教学
在工业4.0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不断被提出新的要求。云计算时代大学教学应该实现四个转变:从“传授知识为主” 转向“发展核心能力为主”,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学习”,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媒体课程和碎片化学习,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多模式一体化教学,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学习和深度学习。
可以借鉴的教学管理新方法:创建“学习工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进展;鼓励学生个性创新,了解智能家电、智能工厂、智能装备等;体会个性化定制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管理上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建立人才考核的差异制度,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强化技能学习评价,淡化理论知识考核。建设校企协同、学术研究与教学并行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学习、企业参与式实习对接。
(3)小结
自古以来人才就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在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其次,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对外依赖度高。再次,中国进入工业4.0时代,不仅要面临高级人才匮乏的挑战,还面对低端人力过剩的境地。高端制造业将极大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要求劳动者能够处理CPS、物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需要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考,从而创造性地面对挑战。因此,诸如工业机器人等新型高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 Gennert, G. Tryggvason, “Robotics Engineering: A Discipline Whose Time Has Come”, IEEE Robotics& Automation Magazine, 2009 :18-20.
[2]M. J. Ciaraldi,etc.“The New Robotics Engineering BS Program at WPI.” ASEE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 Pittsburg, PA, June 22-25, 2008.
[3] G. Tryggvason and D. Apelian. “Re-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Commentary in JOM: The Member Journal of TMS, October 2006.
[4]M.A. Gennert & G. Tryggvason, “Robotics Engineering: A Discipline Whose Time Has Come”, 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 pp. 18-20, Jun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