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旧城山小学 甘肃陇南 746000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实施新课改的接触产物,也是推广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必然结果。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不再单纯的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规律,开展针对性教学,建构学生的“错误资源”,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1转变数学学习观念,重视经验教学
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动手、动口等的实践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能够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并完成自主学习,更为直观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只是学会了基础的模仿,不但容易忘记,也阻碍了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后续数学课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年的机械式教育使学生长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是“背数学”而不是“学数学”,不能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就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成绩当然也就难以提高。而且机械式的数学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了数学很难学的一种感受,这也不利于后期数学教学课程的开展。在教学中树立生活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做出改变。例如,在教“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一家人分苹果的例子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分数是如何出现的,分数出现的必要性,它表示着什么意思。又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比较形象的事物来讨论,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轮胎不是多边形,而是圆形呢?”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不评价谁对谁错,而让他们利用学具做实验.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很直观地得出了“圆形最容易向前滚”的结论。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圆能滚动,边是曲线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后,教师再向他们讲解圆的其他特征,解释为什么圆最容易向前滚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再回归学生生活实践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纸上谈兵,而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2开展模块教学,传授学生解题技巧
纵观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大大小小的考试,大多数学生的失分都集中在计算板块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点上,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开展模块教学,传授学生问题解决的解题技巧,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从题干信息中筛取有效信息,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让学生避开题目中的陷阱,例如常见的“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谁的几倍”,解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用含有单位1的关系式表示未知量,找准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一些例题,让学生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平时要规范学生的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步骤,培养学生先观察题目,思考是否有适用的运算规律,明确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意识,并根据教材适时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其一,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问题。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然而,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等教师提问,学生只是答而不问,学生也不会问,我们应当走出这个误区,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要和盘托出,不要把课堂变为自己的绝活表演,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从教学的难点处、不明白的地方、具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其二,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课题是一堂课的重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其打开思维的闸门。
4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然而,最能激发学生的就是充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活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中,学生说的方法有“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等,教师因势利导。“看”要看什么?“摸”要摸什么?“比”要比什么?通过学生的活动,亲自实践选出了适合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要用到“看、摸、数、比”等学习方法,进而培养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创设有意义的知识情境
让学生“面临问题”,是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学“问”。学贵存疑,疑能促学,这毋府置疑。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激疑,去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因此,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符合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的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深化所学知识,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善于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结语
数学源自生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与生活融会贯通,需要教师多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为学生创造简单容易学的数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好数学,学会数学,激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乐爱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34):95.
[2]王祖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