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第二中心小学 402471
摘要:在农村学校普遍不重视“音体美”教育现状下,如何保持体育学科尊严,发挥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的功能和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教学原则和路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课程;乡村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有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航向,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的评价机制,为学生发展更全面、更合理、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保驾护航。
一、把准体育项目,树立课程意识
任何事情的优化都必须要全面熟悉并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完成,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增强课堂效益。也就必然要求熟悉课标。
1.体育课程内容的普及。
体育课程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明确的地位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不折不扣的实施和完成。
一是在内容上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整体把握体育学科标准和各学段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全局,眼里有个体,才能不迷惑,不忙乱,有效建立良性秩序。
二是在结构上有个性的判断,课标要点的顺序、轻重需要教师以自身对体育的理解力来重新建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教育思想,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2.体育课程意识的普及。
体育老师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知识的内容,而在于提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融合性,这就是体育课程观念的价值。
一是体育老师应该有课程研究意识,并将体育课程的研究和准备贯穿教师的整个生命,以思维的惯性形成体育课程自觉。
二是要有体育课程实践意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和提升,把研究的结果加以运用并进一步验证研究和指导实践,在循环往复中形成习惯。
3.体育课程有效性普及。
以无效或低效教学折磨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老师课程意识不充分。
一是学校完成体育项目有效性达标评价体系,并严格评价考核。
二是每个老师能在体育课程标准下建设并达到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的,有清晰的思路和过程。
二、以需求选择项目,把可能做成特色
优育活动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的目标追求,也是提升学校品质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应该根据孩子需求,精心组织体育项目,引导孩子从可能转向热爱。
1.配备专业教师队伍,经营校园体育场景。
学校应该尽全力配备和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组建体育工作室,尊重体育课程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保质保量提供孩子接受体育积累。建立并逐年优化体育教师业绩考核和项目奖励机制,储存和积累了体育的热情和智慧,把五育并举真正落实而不缺位。
2.坚守项目标准,培养孩子兴趣。
遵循体育原则,最大可能帮助孩子身体健康和生命能量发展。
一是让孩子成为体育活动的中心。
把国家体育课程规定的项目具体化,学校情景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孩子感兴趣,有可实施的项目,并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兴趣发展和技能提升。
让孩子成为中心,要更多关注了弱势群体和异类孩子,以需求增添项目,用可能发掘潜质,使体育活动更加充满迷人色彩和吸引力。
二是练习成为体育活动的支撑。
一切想都只能是问题,只有做才是答案。因此必须要做,要练习,坚持“努力做”的思想,只要有想法就马上实施,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在实施中发现新的着力点和改进可能。
三是让奋进成为体育活动的常态。
奋进是体育活动的需要,也是成长和提高的必须。体育的魅力在于激情,在于群体的较量和竞争。通过孩子间的比较和孩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成长、成就的愉悦,树立信心。
三、依托体育课标,探寻生活课程
用体育活动点燃了孩子兴趣,产生了需求,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还要把孩子引入生活。
1.紧贴需求设立并不断优化课程项目。
寻找体育课标的生活连接点,创设生活情景,让孩子提前进入相应知识点的生活经历。
一是挖掘地方资源,开发乡村体育活动场景,让孩子随时随处可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也有展示机会和平台,更多更好的发展自己。
二是寻找学生生活方式的关联点,深化孩子的生活体验,连接生活,可以把生活和体育活活动融为一体,消减刻意训练的难度,帮助孩子活动项目坚持的长期性。
2.连通与跨界,整合课程,让体育知识体现出各学科中。
知识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和经验的总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分学科的界定不过是为了传授或分享的需要,只是手段上的选择,并非科学的划分。
一是激活体育项目知识,让体育知识变成体育习惯,让习惯变成体育技能,让体育技能变成体育精神。
二是整合体育与各学科资源,形成生活课程观念。通过体育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动脑改变,练巩固的意识,并在各学科中体现体育的内容和价值。
3.聚焦素养,努力追求孩子核心价值构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准,让体育项目与活动带上中中国意志和民族精神,创立和创建教育故事和教育情境,立根孩子心,生成中国魂。
四、总结
总之,在体育教育探索之路上,需要体育工作者深耕细作,一路去发现和改进,坚持行动,努力提升,为乡村孩子创建平台,提供可能。坚持行动,改变孩子,改变乡村。
参考文献: [1]朱贺.探讨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J].成功之路,2009(3). [2]张静芳.浅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体育论坛,2012(9).
[3]罗艳.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以逸群小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4):2-3. [4]邵钢.小学体育跳绳教学的方法思考[J].华夏教师,2018(21):40. [5]夏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学周刊,2018(23):156-157.
作者简介:高海顺,1969年9月19日,男,汉,籍贯: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学历:大专,现职称:一级教师(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体育(部编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