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理 -虚 -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智能制造背景下“理 -虚 -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为例

韩金臻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传统制造行业也逐步开始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融合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项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项目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以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作为核心课程,对课程改革和实训条件投入都是非常大,国内各院校对该类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案存在不同见解,制约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不能适应智能制造新环境。

关键词:智能制造;课程改革;工业机器人技术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着力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造船等领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好形势之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人才短缺。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如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效、健康的发展,正是行业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上,对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量最大。一线的生产操作人员在我国主要依靠高等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面对当前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缺口,各大高职院校纷纷顺应产业需求,开设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和专业。

一、智能制造背景对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着力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造船等领域。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好形势之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人才短缺。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如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效、健康的发展,正是行业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上,对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量最大。一线的生产操作人员在我国主要依靠高等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面对当前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缺口,各大高职院校纷纷顺应产业需求,开设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和专业。

目前,机器人技术深入应用到汽车、橡胶塑料、冶金、食品等各个领域,只有开展机器人教育,与科技发展接轨,才能使学生不至于在机器人时代落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精神: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增强专业吸引力,必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其关键是要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实岗育人,培养企业满意的技术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下,对应着3种趋势(1)技术趋向系统和复合型;(2)趋向互联和开放性;(3)专业主群的跨界性。

二、传统模式下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准确,忽视“理虚实”一体化教学

许多院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因实验设备昂贵且数量少,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不规范,设备的损坏率相当高,而工业机器人的后期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客观或主观的因素造成不愿意结合工业机器人设备实操,导致许多教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仅停留在概念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虚拟仿真实验操作的环节,通常是在教师完成理论授课后直接为学生安排实验。

2)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缺少相关企业从业背景,讲解知识空洞乏味。无法与实际应用联系,同时学校难以做到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真实案例中培养学生,致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

3)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许多机械、电气相关知识。需先修多门课程,尤其是数学。如求解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方程、动力学分析等, 这部分知识因公式多,推导过程复杂,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三、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构建

1)采用“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延伸很多知识相当抽象,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及手段。

首先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制教学,同时增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比重,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尝试推进项目驱动、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

其中仿真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为主要手段。以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为平台组建了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离线编程仿真,通过以真实数据为工作站建模仿真教学,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离线编程。学生编写成功的程序可现场写入机器人运行,实现了仿真和实际操作的无缝连接。

同时开发创客项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机器人创新设计制作”创客式课改课程,利用三创、大创、创客、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好学生硬件与软件基础。为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实现高端对口就业奠定基础。根据产业技术理论和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理论,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构成。

2)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三教”改革

1)关于“教师”: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1个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落实“双师型”教师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

2)关于“教法”: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3)关于“教材”:完善职业院校教材政府分级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行业、学校和企业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组织建设量大面广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遴选发布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

3)提出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智能生产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GAD、CAM、CAE、 CAPP、MES、ERP等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

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智能生产企业,产品设计岗位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机械制造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看重多元、复合型人才

四 总结

“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将智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到教学中去,并通过实训室智能生产线的虚实集合进行展现。

参考文献

[1]赵劲松,余荣宝. 高职制造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J]. 湖北社会科学,2016(11).

[2]毕忠梁,单家正,杨坤 . 基于智能制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 山东工业技术,2018(20).

作者简介:韩金臻(1986——),男,江苏扬州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教育。

课题项目:2020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绍高教)——智能制造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为例(项目编号:SGJ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