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医师定位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公共卫生医师定位的思考

姜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1031

【摘要】公共卫生医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医师类型,属于法定的四种类型医师之一,其内涵定位的形成仍然缺少公式。其主要问题在于公共卫生医师和执行卫生任务的人员之间存在混淆,无法明确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医师的关系以及处方权等方面的内涵,导致许多法律规定的局限性问题比价投出。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位主要是基于群体健康相关性问题,提供监测、调查、评估以及干预。对此,为了进一步划分医师差异提高医师的实践性价值,本文简要分析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位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师定位;思考

0.引言

当前我国将医师划分为了临床、中医、口腔以及公共卫生四个类型。目前来看,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义可以理解成为通过国家资格考试认证或执业助理公共卫生医师资格,并通过预防、保健、医疗机构当中职业的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员。从医师的价值与作用角度来看,医师可以划分为疾病控制、健康教育以及公共卫生。但是,从具体的实施角度来看,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义与定位仍然存在理解不全面的特征,定位不仅会直接决定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会与公共卫生的保持形成直接影响。对此,探讨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位思考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公共卫生医师相关问题

首先,关于人员关系的问题。因为公共卫生领域所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大多数的学科都存在并举的特征,导致公共卫生医师无法单纯的完成各种繁重的人物。同时,公共卫生的相关问题属于社会性的问题,所以必须以公共卫生医师为核心,邀请其他专业的人员一同讨论从而解决相关问题[1]。对此,公共卫生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医师,同时还需要涉及到其他的专业人员或群众的参与,所以公共卫生体系也不仅是以医师为主;其次,处方权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公共卫生医师本身并不拥有处方权,导致对于临床治疗缺少法定性的地位。群体的预防涉及到的相关药物也存在明显的约束,例如艾滋病、肺结核等防控过程本质上属于公共卫生医师的重要职责,但实际上公共卫生医师并不具备处方权,导致处方仍然需要以临床医师为主导,整个过程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特征。

2.公共卫生医师的发展策略

2.1坚持职业资格核心

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资格属于从事这一工作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与临床医师从事外科、内科等工作相同的管理模式,只是具体的职业范围并不相同[2]。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义应当是一群体健康的相关性问题为主,开展监测、调查、评估以及干预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的公共卫生领域的拓展与基础医疗服务都纳入到了公共卫生这一领域当中,所以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范围也需要适当的拓展。应当是以医学教育专业背景之下,以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人员,并基于医学教育的背景,在特定条件之下还需要兼并医师职业资格以及公共卫生医师职业资格。对此,还需要应用考试的方式实现职业资格的认证,打破以往的医学专业的约束,并鼓励临床医学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医师的资格考试当中,真正实现医防结合性发展。

2.2做好大处方管理

当前公共卫生医师主要是局限在拥有预防医学专业背景或公共卫生背景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所以目前必须基于这一问题设计并落实相应的措施。在具体措施方面在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公共卫生医师在群体防控方面做好“大处方权”以及针对个体提供干预、群体服药等方面的合法性支持;第二方面是公共卫生医师在执行健康干预措施方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三方面是其他的学科或专业并从事公共卫生领域时的定位界限的问题,虽然是从事公共卫生医师的相关工作,但是并不能将其理解成为拥有公共卫生医师资格。

2.3注册要求的改进

针对公共卫生医师的专业设置的相关要求,目前的公共卫实际性发展必须以细分方式进行处理。在目前所执行的条件之下,通过正规培训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要求以考试方式获得公共卫生医师的资格。同时基于临床专业的背景,可以借助预防医学科的医师规范化的培训或学历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住院医师的职业资格考核。同时需要以尽可能多的鼓励措施促使临床医师逐渐转变为公共卫生医师,从而构建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员,并为公共卫生的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供应。另外,公共卫生医师也可以通过临床考试的方式提高自身临床工作能力。其他的相关做机构,可以借助医学背景的人员特征,以本科作为起点,借助公共卫生专业培训或规范化培训的方式获得公共卫生医师资格,但是必须明确具体的专业范围。

2.4规范化培训

基于公共卫生的的发展需求,需要做好对相关专业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从而保障公共卫生的实施效益。基于目前的公共卫生教育的实践性效果,可以从院校的毕业生角度着手,做好人员方面的培训教育,并基于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突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基于教育的规律基础,突出当前院校教育中对于公共卫生医师的教育缺陷,同时做好规范化训练的短板补充。对于已经获得了公共卫生医师的人员,可以借助岗前、专业技能以及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实现对人员水平与能力的强化。另一方面基于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借助参与到公共的考核管理以及培训教育的方式,实现对自身公共卫生技能的强化,并实现对基础能力的培训教育,促使其可以真正成为一个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医师。

2.5医学教育发展相关建议

我国医学整体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想要保持一个快速、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并纳入中专、专科以及本科等不同的教育层面,从而实现大批可从事公共卫生医师的专业人员。同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医师的教育途径仍然需要坚持本科为主体。按照国际的主流教育体系模式,公共卫生领域所获得的医学和相关专业的文凭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卫生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教育方式才可以有效从事公共卫生专业相关工作。但是,只有借助医师资格认证的人员才可以被称为医师。从这一角度来看,MPH本质上就是资格证书,即使是学位属于医学博士,也必须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医师的定位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需要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角度上着手,做好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同时,基于专业人员数量以及地区分布等特征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关于公共卫生医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公共卫生医师的实践性价值,促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杰,罗会明,戴政,等.公共卫生医师定位的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1):13-17.

[2]付翠娥,郭念玉,赵爱霞.公共卫生医师发展现状及改革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