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环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7
摘要:环境空气的流动性及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突破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推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区域规划环评作为一项广泛实践的制度,其根本目标、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等属性均有利于联防联控机制的落实,能够促进联防联控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区域规划环评 联防联控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也从局部性向区域性发生转变,使得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机制保障。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随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京津冀“2+26”传输通道城市联防联控机制的做法经验,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然而,在联防联控实施过程中,仍然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1]。国内大多数联防联控机制,仍属于由于问题爆发而产生的、后知后觉的应对方法。通过区域规划环评制度来落实联防联控,可以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发挥区域协同管控作用。
1.区域规划环评的概念
2009年10月,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对各级政府或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即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区域规划环评是评估各类区域性发展和建设规划是不是符合其资源禀赋条件,与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是不是相适应,人口和产业的密集程度能不能承载规划项目建成后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而这些工作就是对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环境评估。也就是说,各种类型、各种尺度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需要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行业,保障规划区域的生态与环境安全,并避免给相邻和相关区域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2]。
2.区域规划环评的作用
2020年3月1日起,修订后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9)正式实施,要求规划环评文件“应提出与周边区域开展联防联控等预防和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一方面,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恶化趋势的情形下,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将会对区域规划方案形成制约[3],规划环评将综合评估规划方案与环境空气质量两方面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反馈给规划实施部门,调整规划建设内容及规模,或实施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会恶化。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已超标,规划环评将在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超标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污染物减排建议。另一方面,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形下,区域规划环评将采用大气环境容量考核的方法,限制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最终保障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3.区域规划环评主要技术方法
区域规划环评对大气环境联防联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技术方法实现。一是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排放源清单是对某一地区一种或几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进行估算,它对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在科学研究上排放源清单是大气污染模式重要的输入数据,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地形复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