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河道景观风貌强化办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河道景观风貌强化办法

马浩淼

身份证号码 321002*** 205025527 江苏省苏州市 225000

摘要: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对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进行分析,阐述提高乡村河道景观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围绕景观风貌强化原则,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改善乡村整体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河道;景观风貌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切实解决农村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粮食安全及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共五大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即要求实现乡村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宜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改善与提升正是属于生态宜居实施目标之一。做为构成乡村景观之一的河道,常因治理不善、屡遭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成为影响乡村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甚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以水体安全、顺应自然为基本原则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能够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乡村经济收入,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完成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

一、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战略意义

(一)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要素

乡村河道是保障乡村居民生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也是乡村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水系网络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乡村水系治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存质量,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是提高农村水环境的基础性建设,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及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是实现乡村经济增长的有效助力

通过观察区域经济分布图可以看出水系集中的地域其经济发展也较为突出,而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的生存规律让水资源除了是人们生活所必需之外,还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乡村河道景观建设不仅为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水资源,其所形成的乡村景观风貌还可以带动如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当地特色型产业,促进构成乡村特有的生态经济链。

二、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以保障水体安全、防范治理污染为原则

我国水资源是宝贵的,任何对水的利用和改造都必须要遵循保障水质安全的原则,乡村河道建设同样如此。乡村河道因其所在位置特点,以细小、狭窄河道居多,且河道周围环境相较于城市河道也更为复杂,治理难度相对较高,加之乡村对环境及水资源的监管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使得乡村河道被污染、被侵占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加强必须以保障水体安全、防范治理污染为前提,加强河道监管力度,将水质检测、河道排查等工作常态化。

(二)以顺应地貌特点、维护和谐共生为原则

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当今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利用自然资源寻求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却不可因我们的发展而使自然遭到破坏。乡村河道因其不规则性区别于城市河道,因此乡村河道景观风貌建设应突出乡村特点,要以贴近自然为前提,根据乡村水系分布、走势规划乡村河道,建设用材应多采用如木材、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节省建设成本的同时也起到美化的作用。

三、强化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具体方法

(一)护岸生态化

河道护岸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两边多为沙石,保水性和稳固性均较差,因此需要修建护岸以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但以往护岸建造时只单一的追求牢固稳定,护岸材料多采用砖石混凝土,此种结构坚固有余但美观不足,对于生态环境也多有破坏。生态型护岸较相于传统型护岸具有材料天然、外形美观、节约环保等特点,生态型护岸是将如水草、芦苇等植物和沙石等通过捎捆、扦插等方法形成自然河道护岸,此种方法大大减少了人工建造的痕迹,且用材天然,更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建造成本上也得到有效降低。

如河岸植被保存较好的河道,可以采用抛石扦插的方式建造护岸;如果河岸植被较少,并且已出现了水体侵蚀河岸土壤的现象,那么则应采用捎捆植物的方式建造护岸,并以距水由远及近的顺序种植喜湿植物、亲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而对于河岸土壤受到严重侵蚀的河道,应采取植物栅栏的方式建造护岸,以栅栏及笼筐固定河岸土壤,其上种植生命力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增加土壤稳固性。

(二)风貌美观化

乡村河道的景观建设除考虑其实用性及生态性,还要考虑河道的美观性,既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生活上的舒适与便利,也可以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休闲娱乐场所。通过观察如乌镇、周庄等知名景点会发现,其河道景观均有其独特美感,能够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印象。乡村河道景观建设要突出当地优势特点,充分考虑河道周围环境及地貌特征,要更多的顺应自然规律,切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河道景观风貌建设之前应充分考察当地环境、水系、自然、人文、风俗等,选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加以建设,以营造适宜旅游又不失乡村意趣的河道景观风貌。

可根据当地乡村所在区域特点及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建造如“水乡人家”、“田园风光”等主题项目;也可以强化湿地公园、漂流河谷等专项建设;或是在水塘附近增设休息区,将河道水利设施进行美化处理,以此提高旅游舒适度及美感程度。

(三)水系多样化

河道景观风貌规划要注重乡村水系整体布局,将辖内涵盖的所有水源地(如河流、湖泊、水塘等)进行统筹规划,并充分考虑村中居民住宅、农田林地、放牧场所等区域的分布情况,将村中各水源地通过联通、疏导、引水等方式建立完善的乡村水系网,形成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道景观风貌。

可以从空间角度将河道景观划分为生态与生活两大空间,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梳理河道形态,形成生态河道空间,同时顺应河道落差建设如水塘、溪流、蓄水池等水源载体,为生活生产提供水源支持;也可以根据河道的实用性与生态循环发展将原河道水系进行整合,重新划分水系支流,完善乡村水资源体系,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及乡村生态环境标准。

(四)植被层次化

实现乡村河道景观风貌的强化,对沿河植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种植沿河植物不仅可以固土保水、净化水质,还为周围动物的栖息与繁殖提供有利场所,更对河道的美化起到促进作用。

沿河种植应选择一些易存活、易管理的植物。可以按照距水由远及近依次种植远水陆生植物、水陆缓冲植物、湿生植物;也可根据季节变化分层次种植四季植物,并按照乔、灌、草的顺序形成季节性植物带。此外还要注重植物品种的选择,最好选取相互之间可以互利共生的植物,避免出现植物之间互相争夺养分的情况,特别注意严禁入侵植物的引进。运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有层次、有顺序的种植沿河植物,在促进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乡村振兴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河道景观规划就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五大总要求之一的生态宜居,乡村河道景观建设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及完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均起到提升促进的作用,能够帮助实现乡村生态转换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施目标。

参考文献:

付军,周志红.北京地区乡村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7).

李翅,刘佳燕.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15(12).

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许自力.流域城乡水系景观问题及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2010(2).

徐姗,黄彪,刘晓明,等.从感知到认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J].风景园林,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