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黄容莲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儿科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摘要:目的分析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6例儿科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28%)高于对照组(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儿科护理工作;应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其中我国医学行业的发展尤为显著。沟通涉及语言、非语言两种形式,前者沟通媒介是言语,后者沟通媒介是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等,通过语言、非语言沟通可实现沟通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比成人,儿童年龄小且心智不成熟,语言理解能力差,无法达到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科患儿116例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58例。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0~11岁,平均(4.23±0.87)岁;包括病毒性肠炎18例,病毒性脑14例,高胆红素血症8例,患儿窒息9例,高热惊厥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过敏性紫癜1例。对照组男34例,24例;年龄0~12岁,平均(4.25±0.69)岁;包括病毒性肠炎19例,病毒性脑13例,高胆红素血症9例,患儿窒息9例,高热惊厥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过敏性紫癜2例。本次研究经我院批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儿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病程1~5周;③已明确诊断。排除标准:①精神性疾病;②严重心肺及肾脏功能障碍;③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检查、遵医嘱用药、告知患儿家属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内容如下。1.表情:对于儿科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表情,因此护理人员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仪表、行为、举止,一定要亲切自然,微笑复位要贯彻护理的始终,亲切的面的面容,可以拉进护理人员和患儿的距离,的表情亲切自然,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使患儿有愉快和安全感。2.运用肢体动作。结合患儿个体情况给予其局部以及全身抚触,以抚触增进护患情感交流,以建立患儿安全感,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另外,注射期间以抚触减轻患儿心理负担,促进注射治疗工作的有效进行,提升针刺一次性成功率。同时,为了安抚家属情绪,护理工作期间以点头、手势等方式和家属交流以缓解其负性心理。3.环境护理:患儿处于未成年低龄期,自身免疫组织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致病菌的抵御力相对较弱,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病房环境,为患儿提供更加舒适的治疗环境。注意调节温湿度,通畅儿科病房室温20~22℃,湿度56%~65%;早产儿病房室温24~26℃,湿度60%~70%。日常定期通风消毒,装修风格以柔和、温馨为主,促使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放松身心。4.抚触:适当的抚摸以及爱抚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和患儿的感情交流,研究显示,对患儿进行抚摸,可以增加患儿安全感,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等。5.眼神交流:护士的眼神会对患儿的心理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在与患儿互动时,护士需保持和蔼、友善的目光,消除患儿抵触情绪,用温柔的眼神安抚患儿,促使患儿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包括服务态度、护理过程、治疗环境、心理护理及总体评分五个维度,各20分,满分100分,划为3个不同等级,①非常满意:90≤评分≤100分;②基本满意:60≤评分<90分;③不满意:评分<60分,护理满意度=(①+②)/58×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116例儿科收治患儿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护理满意度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χ2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

3讨论

对比成人儿科护理更具难度,护理过程中患儿哭闹、拒绝态度影响临床工作的有效开展。小儿阶段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均明显受限,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无法提高患儿配合度。在不良情绪未得到及时化解的情况下,患儿易在护理工作实施期间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儿科常规护理工作多以护理人员为中心,护理过程存在硬性色彩。非语言沟通式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临床研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常会遇见一些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低龄患儿,他们在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和医护人员时常会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等妇联情绪,影响临床治护效果[3-4]。因此在展开儿科护理工作时切勿单纯采用成人护理模式对患儿展开临床干预。本文采用的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可通过环境护理、面部表情管理、触摸护理、眼神交流等干预措施,拉近患儿与医护人员的距离,缓解患儿抵触情绪,促使患儿顺利接受治疗,达到预期护理目的。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可有效增加患儿及其技术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有利于儿科治护工作的有效展开。与上述分析一致,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说明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医院提供护理的服务态度、治疗环境、护理过程、心理护理和总体护理质量更加满意。为了进一步改善预后,护理人员在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时必须做到适量、适时,熟练掌握眼神、肢体、抚触等沟通技巧,同时还需时刻保持耐心,安抚患儿焦躁、不安情绪,提高自身胡丽丽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对患儿展开临床干预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患儿提供更加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云霞.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21-122.

[2]王曼.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7-228.

[3]刘丽,刘伟,董建英,等.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4):4-7.

[4]周鑫.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6,22(8):122-123.

[5]周文娟,彭丽媛,龙艳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16,40(4):252-254.

[6]魏佳佳.试论儿科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的方式技巧[J].健康前沿,2016,23(6):84.

[7]米敏.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8):178.

[8]李芳霞.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