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际铁路有限公司 陕西咸阳 712035
摘要:地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地铁司机因疲劳驾驶,将直接影响地铁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本文在分析地铁司机在实际工作中的疲劳情况基础上,提出了预防疲劳驾驶的措施,同时为地铁管理人员制定了合理的轮班方案,建立动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地铁司机行车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铁司机;疲劳指数;轮班制度
地铁司机作为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驾驶员,其驾驶状态与驾驶效率密切相关,地铁司机的驾驶行为状态,直接影响着广大乘客的安全。地铁司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运行指示图,以满足运行中的各项需求。因此,地铁行业对地铁司机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素质要求非常的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科学的、高效的轮班模式来保证地铁司机安全驾驶,从而保证行车的安全。
1、轮班制度的影响因素
1.1 作业时域
人体的生物钟是有周期性的,在一天的时间中,有最佳的工作时间和恰当的睡眠时间,不同的时刻表现出来的生理状态差异会比较大,这些都是由人体的各个器官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处不同的状态,这就是人体生物节律对于作业时域的影响[1]。一般人体的体温在4:00前后呈现最低,8:00以后迅速上升,12:00前会到达最高值,随后又开始慢慢下降,提的精神警觉性和提问的变化大体相同。根据人体的变化合理的制定轮班制度,将工作安排在人体机能水平最高的时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地铁司机行车安全。
1.2 作业持续时间
地铁司机在工作的4h内,持续驾驶对疲劳的影响比较稳定,超过时间则迅速增加,在长时间工作中可在值班时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一般情况,司机刚进入工作的1h内还不能完全的进入工作状态,这时发生事故的几率非常高,跟随时间的推移,2-3h司机的警觉性变高进入最佳的驾驶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4h时疲劳感增强,司机需要短暂休息,因此驾驶司机的持续工作时间不宜太长。
1.3 工作间歇安排
工作间歇时间的安排应该主要从休息的次数、工作的时域、工作的时长入手,充分考虑驾驶司机的精神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工作光线,噪音等方面,对于因失眠等因素影响驾驶司机精神状况应该给予多次轮班来保证睡眠时间,并时刻关注驾驶司机的身体机能,及时补充能量,提供充足的进食时间。
1.4 疲劳累积
工作模式与睡眠缺失密切相关,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对驾驶司机的警惕性造成损伤。睡眠时间不足8h的都叫睡眠缺失。白班一般工作量比较大主观疲劳很强。午休后疲劳感最为强烈,随着工作结束疲劳也随之下降;夜班中,由于违反正常的生物规律进行工作,疲劳感达到最强,下晚班时更加疲劳,不安定感与疲劳感逐渐增强,会给驾驶司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疲惫[3]。所以我们应该定期的对驾驶司机进行心里疏导,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实时监测驾驶司机的疲劳程度,避免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提高行车安全。
1.5 轮班速度
根据班次规律,轮班速度通常分为快速轮班(1-4天)、中速轮班(1-2周)和慢速轮班(3-4周)。在发达国家中,美国一般崇尚中速轮班,欧洲则推崇快速轮班。发展中国家则采用慢速轮班[1],慢速轮班会导致人体的生物周期变慢,累计睡眠不足,长时间精神状态不佳的症状,驾驶司机无法很快的适应轮班作业;中速轮班最不可取,会因为班次的更替使人体处理最不稳定的状态;快速轮班可以减少睡眠不足的累积效应,使人体生物规律保持平稳,驾驶司机能够更好的适应轮班作业。
2、实例分析
2.1 实例情况说明
以某市繁华地段地铁为例,这条路线呈现南北主路和东西主路,路线较长换成比较多,运输量比较大,行车密度比较高,驾驶司机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的状态,因此选择其路线驾驶司机进行轮班制度的分析。此路线分为早班、白班、夜班,3个班次分别承担运行任务。其中早班6点至12点,白班12点至18点,夜班18点至24点。每个主路线分A、B、C、D,4个班组,即为4班3运作模式,其中有一个班组为轮空状态。每班安排有30个运行岗位司机,在长时间作业后退勤可进行适当的休息,结合当天的值班表再执行一下个作业。根据此趟地铁的运行情况结合整个驾驶司机轮班表进行全程跟踪分析轮班司机的疲劳风险。
2.2 疲劳指数评估
根据驾驶司机的饮水次数、进食次数对其生理进行分析,根据疲劳驾驶技术评估司机的疲劳状态,确定驾驶司机实际的疲劳程度,通过对比分析法可以确定这段路线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指数。根据某市繁华地段的运行时刻表,对比计算出,在75个岗位上,一些驾驶司机疲劳指数比较高存在风险驾驶,需要做出相应的轮班调整降低行车风险。
2.3 疲劳生理状态评估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试可以有效的测定地铁司机轮班后的疲劳生理状态[2]。CFF作为一个可靠的疲劳测量指标,其工作原理是频率低的逛会刺激使人产生光的闪烁应激能力,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人体对光的闪烁应激力逐渐消失,正常人体可以分辨30-55H
z之间的闪光,跟随疲劳程度的增加,人眼的敏感度下降CFF值会出现最低,因此可以根据闪光感的变化来衡量司机的疲劳程度。通过t检查来论证两组样本中CFF值是否存在偏差,进而比较两组地铁司机完成驾驶作业后的疲劳程度,将3个班次分别测试对比发现,早班和夜班的驾驶司机比白班的驾驶司机疲劳感强烈,早班司机疲劳感最为严重。
2.4 结果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明确某市地铁轮班表安排不够合理,因为轮班安排的不合理导致地铁司机行车中产生疲劳驾驶。在实际轮班制度定制中,应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合理安排持续作业时间,白班可以安排为8h制,缩短夜班和早班的工作时间,可推崇快速轮班方案,合理安排驾驶司机的休息时间,结合人体生物节律,控制连续值班班次,连续驾驶2h安排休息15分钟以上,夜班连续工作超过1小时要适当休息,延长夜班和早班地铁司机的恢复时间。另外可以在司机驾驶室安装监控装置,时刻监控驾驶员的身体状态,如果有疲劳感等,应该在本次驾驶结束后,立刻更换驾驶司机,以保证公众安全。
3、结束语
通过对某市繁华地段地铁司机轮班制度的分析阐述得出结论,我国地铁司机轮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需要结合当地地铁实际运行情况采用多种测试方案,制定相应行车轮班方案,从而提高地铁司机的运行效率,避免上地铁司机的疲劳驾驶,确保地铁行车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方卫宁,张嬿,鄂明成,谢凯,孙铭壑.轮班制度对于地铁司机疲劳的影响[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02):17-22+177.
[2]张嬿,方卫宁,鄂明成,王洁,郭北苑.地铁列车司机轮班疲劳风险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0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