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不如善改——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修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1

善作不如善改——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修改

王英

四川省广安希贤学校

著名语言家吕叔湘先生说:“作文在语文老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然而,一谈及作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总觉得如“老牛拉破车”—少慢差费。从小学就开始写作文,可许多学生到大学也不能写成一篇漂亮的文章。每次作文,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学生烦死了,教师忙死了。评改作文的辛苦自不必说,可悲的是此举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收效甚微,为此,许多学生认为作文是耕耘而无收获的贫瘠之地,作文教学为何走入如此困境呢?

在我从教语文这条路上的经验,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教学中忽视了一个中重要环节——修改。时下的应试教育,往往采用限时作文的形式,学生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气呵成”,顶多打完草稿再誊写一遍,评改的工作,天经地义归到教师头上了,殊不知这种保姆式作文模式是学生形成了惰于修改的习惯,而老师的评改又很难使每个同学心悦诚服,看来,全评全改是辛辛苦苦办坏事啊!

古人云:“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古人作文是很注重修改这一环节,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里写到:“写作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这几句话中点明了修改的重要性,《战争与和平》就是他呕心沥血,被阅数载,反复修改的结晶。写作是一个由物一意一文的复杂过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及表达上的困难,初稿往往会出现‘意不称物’或‘文不逮意’(陆机《文赋》),所以,初稿只是一个半成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这个深加工的过程即修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修改,文章是难写好的。

文章难写也难改,经历者如鸭戏春水,冷暖自知,很难为他人道,他人也难以代替。因此,老师越俎代庖为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讲,改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是一致的,二者均需要较高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作文中只有逐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使学生实现认识的升华,其认识和表达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若学生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作文中的错误,并想办法改正错误,其作文水平就一定提高。

当然,让学生修改并不是教师大撒手,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技能,作为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同样有一个“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因而,教师应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则”。根据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修改作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整体审视,就是立足全篇,统观全局。先推敲文章的立意把握的准不准,提炼的深度够不够,有无文不对题、理解模糊、平淡浅薄及多个主旨的错误;再斟酌材料,是否有材料堆砌、行文抽象 、材料不详实等缺点;最后调整完善结构,根据中心的需要,改掉结构中层次混乱、分段不妥、过渡牵强、照应欠缺、详略不当、主次不分等毛病。

再次对局部检查,就是对局部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检查,包括字、词、句、段的修改。疏漏不全的,要相应增补;重复多余的,要删去;晦涩不同的,要修改润色,甚至小到标点符号,款式文面,都要进行修改完善。

修改文章的方法灵活多样,可边读边改,也可边抄边改,还可互批互改……当然,修改文章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开始学作文,就让他们学修改,互批互改,老师指导他们在自己修改中总结,这样学生尝试到作文的优越性,感受作文的快乐。钱梦龙先生在《关于教学观的对话》中指出:“我们的学生长期习惯于老师嚼烂了喂,一旦他们自己咀嚼消化,肯定有一个一时不适应的过程。他们尤其缺乏的是主动参与的意识,这就阻碍了认识潜能的释放,老师却往往误以为他们能力差……”因此,教师不应只报怨学生作文水平差,也不用担心学生修改的能力,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在修改这一重要环节主动参与,逐渐培养其善于修改的写作习惯。如果只作不改,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可见,若想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修改”这一环节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