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 53352119680521****
摘要:当前,建筑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无疑会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项目技术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行为规范、责任意识、技术标准,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工艺,以此减少或避免施工时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从而提升建筑整体质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对策
引言
工民建是民用与工业建筑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工程形式,混凝土结构和其他材料相比较,在可塑性、化学性能等诸多方面占据优势,是工民建施工期间的常用材料类型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但混凝土结构建设与运营期间,出现裂缝问题在所难免,不仅会降低工程美观性,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一些较为严重裂缝会损伤结构强度与耐久性,不利于工民建正常使用。加强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防控,是诸多施工单位实践中积极探究的课题之一。
1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的原因
1.1工程方案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在具体的设计阶段,如果设计人员在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工作技能的情况下完成的设计方案,应用于实践将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如果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任务时,缺乏对施工现场的实地勘察和考量,仅凭自身经验且过于追求造型完美,仅仅在于满足户型要求。而且设计中普遍存在参数设置偏小、构造配筋不合理、混凝土标号过高、构件尺寸凹凸角变化大、转角增多而产生应力过于集中等多种问题,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的变化,比较容易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问题。
1.2未能合理选用施工材料
混凝土结构构成以细骨料、粗骨料、水泥石、水等原料为主,水泥与水易形成水化反应,形成的热量较高,内外温差较大会造成混凝土结构内部形成较明显膨胀。表面混凝土对内部空间稳定性形成一定束缚作用,混凝土极限拉伸变形与抗拉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混凝土表面在牵拉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收缩,促进结构裂缝的形成、发展过程。相关规范规定,混凝土配制比以0.25-0.39为宜,普通混凝土水灰比可为0.6左右。很多施工单位选用了较大的水灰比,以致水化反应后,较多的水分会滞留于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多气泡,以致混凝土强度与有效截断面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孔隙周遭开裂。
2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常见种类
2.1沉陷型裂缝
该种裂缝对于混凝土结构破坏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土质承受能力的不均匀导致的。进行施工时,压力过大,超过了相应土质的承载力,使地面塌陷,由于地基各部分支持力不同,从而产生了沉陷型裂缝,该种裂缝一般为纵向贯穿性裂缝,会直接对建筑的整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施工前未对具体地质进行分析便盲目施工往往是导致此类裂缝出现的重要原因。
2.2化学型裂缝
化学型裂缝是因混凝土的组成成分间化学反应与成分间收缩差异引发。该类型主要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一段时间,包括因水泥与水的化学反应造成水分大量减少进而引发的开裂和骨料与水泥石之间不均匀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而且,该类型裂缝较湿度型大,易出现在钢筋附近。从施工角度考虑,此类型裂缝引发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外加剂保水性差,振捣效果不合格,养护不合要求。
2.3结构裂缝
当前普遍混凝土内部结构已经足够强大,基本上可以满足多数建筑物设计的基本需求。然而,由于部分工程将原本的多孔板换成了现浇板,从而促使墙体的实际刚度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进而造成楼板内部的刚度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如此一来,在一些墙角位置或者板端整体弯矩相对较高的地方很容易会由于墙体与楼板之间的刚度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导致裂缝产生,这种裂缝便能够被称作是结构裂缝。
2.4温度裂缝
当建筑竣工并投入到使用之后,由于外部温度的变化,墙体内部的混凝土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热胀冷缩效应。例如,建筑物东西两面的墙体由于日照的情况有所差异,其表面温度的变化自然也完全不同,从而造成两面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不仅如此,一些建筑的楼板位置,同样经常会有温度裂缝产生。
3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措施分析
3.1完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在设计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规避结构断面形成突变现象而引起应力集中的情况。若发现混凝土结构或造型欠缺合理性,应及时实施补救或加强措施予以处理。混凝土收缩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可以把适量膨胀剂掺合到混凝土中,以实现对混凝土收缩情况的有效代偿,其有益于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风险。在具体设计中,若发现工民建高度>45m,则建议在混凝土结构中间位置规划后浇带,并把数量适宜的加强钢筋安置于后浇带两端,其目的是减少温度变化及应力不均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形成的影响,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石等,并确保其含泥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在在选择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级别时,应充分结合混凝土结构的现实要求及其所在环境条件,最好不选用高强度水泥材料。为最大限度的优化工民建施工设计工作质量,要求有关人员一定要确立质控意识,真正认识到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水平,探析诱发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在设计环节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完善工程设计效果。
3.2科学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在进行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实验检测时,为充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拌制混凝土之前对砂、石等原材料市场进行考察,抽样检验,对于颗粒级配不良、含泥量过高的粗细骨料不得采用,只有合格的原材料投入使用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设计试验时,应根据工程性质与特点、工程部位、工程所处的环境及施工条件合理选择适合的水泥。对于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应选择粉煤灰作为惨合料,可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外加剂优先选用减水剂,不仅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和拌和用水,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从而减少结构开裂。配合比设计中确定要充分结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砂率、水灰比、水泥用量、坍落度等。配置出来的混凝土应满足强度等级、和易性、耐久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呈现的混凝土结构成品具备高质量。
3.3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管理
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属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如果没有充分做好养护管理工作,那么一方面不仅会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在硬化过程当中发生相应的收缩现象,逐渐地就会引起一系列裂缝,尤其是在夏季温度比较高或者是温度比较低的施工条件下,更加需要进行相应的交互养护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防止收缩裂缝,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减少产生温度裂缝的现象。施工缝隙和后浇带的处理也是避免出现裂缝的一个关键环节,施工缝隙应该要做到清理干净,去掉产生的一些杂质。保证两次交接处无缝隙和杂质,后浇带施工还必须要认真做好各种研究,按照相应的设计要求来不断增加强度,保证混凝土的需要。
结语
总之,在工程项目裂缝处理中,项目管理者应该结合工民建的施工特点,对施工前、施工中,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混凝土材料的合理使用、合理监督等,避免施工裂缝的出现,为工民建施工项目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浩.工民建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No.541(32):37.
[2]苗帅.简述在工民建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2):63.
[3]周美玲.工民建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探究[J].城市地理,2015(2X):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