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 南宁 530000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发展变化贯穿着整个华夏的历史,同时也凝聚着华夏大地人们。论文以中华龙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等,分析了龙形象从史前至明清的变化发展,希望能对中华龙形象研究有所补充。
Abstract: The dragon is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drag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history of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ondenses the people of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drag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image from prehistoric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image of Chinese dragon.
关键词:龙形象;发展;变化
Key words: dragon image; development; change
1 引言
先秦《山海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 东汉《说文解字》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三国《广雅》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可见龙的形象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中。
2 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的踪迹处于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已由穴居打猎向农耕畜牧发展,当时的人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不能理解,但是这些事物在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失的,所以不免会对其产生崇敬之感,进而发展成集体性的崇拜。在这个时期发现的龙,可是算是最早的“始龙”。这些作为先民崇拜对象的龙形显然是自然界中动物变形而成,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六大文化区系中存在着多种原龙形态,最主要的有:马型原龙、猪型原龙、鱼型原龙、鲵型原龙、蛇形原龙、鳄型原龙、虎型原龙、鹰型原龙、鹿型原龙。这些原龙的形象不是对自然界中动物的直接复制,它们源于自然生活,又高于自然生活,它们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崇拜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制约。由于部落氏族间的交流、竞争、合并,作为部落图腾的原龙形象也在变化发展,其源流也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以就出现了几种甚至多种动物融合而成的始龙形象。
3 夏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得奴隶王朝,龙在这历史变迁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龙的特点是:综合了一些原龙的特征,例如,近似三角形的头部及均匀细长的身体,是蛇型原龙的特征,鳍须和鳞纹是鱼型原龙的特征,短小有力的四肢是鳄型原龙的特征。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龙型器是夏代龙的代表,龙体型长大,身体呈蛇型,曲伏有致,巨头卷尾,用绿松石填其鼻及眼框,白玉填其鼻梁及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陶器残片上绘有或雕刻有龙纹,这些龙纹大都已蛇型原龙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原龙的特点,还出现了一首双身和双身一首的龙纹,这也许就是后期饕餮纹的原型,它们的特征主要是无角,圆眼,身体细长弯曲,头部呈圆形或三角形[1]。
4 商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朝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商代龙的最大变化就是多了角,而且龙角的种类是又多种多样的,有前卷型的,后卷型的,锥形的,等等。只有雄性动物才会长角,对角的崇拜其实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男权日渐上升的结果,正如在母系社会时人们对乳房,女性生殖器等的崇拜。商朝很崇拜角,角在商朝的非常的高,几乎所有的宗教祭祀活动中都要用到角,并且对于角的使用十分讲究,会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选用不同种类大小的角。商代的人们给龙加上了角,自然的就提高了龙的神性。
5 周
周朝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这一时期的龙纹抽象化进程很快,逐渐地简化,在商代盛行的龙角也逐渐简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凤冠,例如在辽宁出土的匽侯盂,上面雕有花冠象鼻龙纹,龙首上生出的曲折长角近似花冠,象鼻龙,头型圆眼如象,还有长长的象鼻,身躯受蛇型原龙影响,身躯尾巴如蛇,身上有鳞片。
西周末东周初,王室衰弱,各地诸侯雄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动荡的时期中,龙的形象也发生改变,首先在奴隶制逐渐衰退的背景下,青铜龙饰也慢慢减少,而生活用品中的龙饰品逐渐增加,这表明了人们对龙的祖神崇拜减弱。其次由于阴阳学的兴起,龙凤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东周时首次出现了神龙画迹,在湖南长出土了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帛画——《凤夔美女》,凤位于妇人的头顶,夔龙位于画的左上方,身体弯曲向上,呈弓形,头部呈菱形,有双角,与凤头相互呼应。
6 秦汉
开创了封建制度的秦汉时代,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使龙成为专治皇权的象征,于是龙渐渐从生活用品中消失,龙祖神崇拜的神性已经逐渐淡化,慢慢地转变成专制统治阶级的保护神。在这个时期龙的形态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本上定型为飞龙形态,其主要特征是,身体比蛇型原龙粗壮,颈部较长,通常有双翼,这就是应龙。在湖南省的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在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幅精美的旗幡,整个画面分上中下三部分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天上绘有八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左右两边有两条神龙,左边的神龙腾飞于云气之上,右边一龙腾跃于扶桑树之间,中间有个人首蛇身的神灵。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两侧也绘有两条向上腾飞的神龙。这一代表性作品为唐宋神龙的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换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玄学兴起,佛道盛行,龙在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染上了仙气。龙与神话传说,讲经文融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许多寺庙、石窟、道观中频繁出现。从印度流入的神龙那伽转变为神话中的四海龙王,并赋予其行雨控雨的能力,于是民间兴起了许多龙王庙,人们常常祈求龙王施雨、排涝,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还流传了许多龙王、龙女的神话故事。
8 隋唐
隋唐是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分裂和战乱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2]。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文化比较开放,统治阶级对神龙的垄断程度大幅下降,从而促进了民间艺人的创造,龙又重新的出现在现实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隋唐时期的龙已经相当接近三停九似的形态,龙身像一条粗壮的蛇,身上的鳞纹一般是斜方格纹,龙首近似马型,嘴大大张开,四肢上出现了飘逸的毛,双翼逐渐消失。除此之外,隋唐时期特别盛行一种龙首鱼身的神龙,这很有可能是龙生九子中螭吻的原型。龙首鱼身的神龙在唐代盛行主要是因为“龙门”,也就是新兴的科举制度,隋唐之前,朝廷用人有很严苛的门阀制度,许多有才的寒门之士备受欺凌,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出生低微的寒门之士有了平步青云的希望,这与鲤鱼跃龙门异曲同工之处,李白在《赠崔侍卿》中写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龙首鱼身的神龙形象才会如此盛行。
9 宋元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龙的形态在宋朝基本定型,出现了一整套的画龙理论,董羽和郭若虚都提出了画龙需要掌握的三停九似以及注意事项,这些理论被后世沿袭变成了画龙的规范。宋代的龙头部与唐代基本相似,额头上开始出现两条细长的角,龙须和龙腿上的毛随着龙的走势飘动,有的龙尾巴及四肢上出现了火焰型的装饰物,四肢腾空飞起,周围有祥云作为烘托,龙口前还有宝珠。元代承续了宋代,并且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由于龙的图案在民间得到普及,所以龙的凶霸之气逐渐淡化,慢慢呈现出祥和的气息。
10 明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统治阶级威力巩固专制集权,特别推崇神龙以其象征着君权神授,这一时期,帝王对神龙的垄断加强了,甚至制定律法严禁民间流传,相传明代的著名画家戴进,就是因为私画龙而遭小人谗言被处极刑。明清是黄龙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作品。例如,建于明代洪武末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九龙壁,还有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它与明代大同的九龙壁一脉相承,却又推陈出新有所发展。
11 结语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所族崇拜的神物,它深深地植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里。龙的发展变化贯穿着整个华夏的历史,同时也凝聚着华夏大地的儿女们。我们崇拜龙,我们敬畏龙,我们向往龙,虽然众多学者已对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得到了不菲的成就,但龙的身上的谜团仍然很多,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总有一天可以揭开龙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王大有.中华龙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