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浦路 (芦恒路 -陈行公路 )新建 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之管道断面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塘浦路 (芦恒路 -陈行公路 )新建 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之管道断面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刘德骏

上海非开挖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公路通信管道作为公路工程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施工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城市发展规划与通信管道网络总体规划存在直接影响。因此,在管道工程中有必要加强管道设计与施工技术应用质量。而管道设计与施工的组织开展需要通过工程测量掌握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落实施工具体要求。本文从管道工程测量的相关概述出发,结合塘浦路(芦恒路-陈行公路)新建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实例,对管道断面设计及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管道工程;管道断面;工程测量

引言:基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管道工程项目数量日渐增多,并呈现出高要求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管道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测绘工作成为建筑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以下是笔者以塘浦路(芦恒路-陈行公路)新建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为例,对工程测量在管道断面设计与施工中应用的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对管道工程测量的基本认识

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保障建筑工程安全,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为目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地基、结构、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进行准确测量的活动。工程测量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对建筑工程项目组织开展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存在直接影响[1]。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工程测量,使其能够更好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保证工程建设稳定、健康、优化发展。

就管道工程而言,管道工程多位于地下,且管线类型多样,管线布局复杂,其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相对较强,搬迁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在管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加强管道工程测量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在管道工程测量中,以时间为标准进行任务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设计阶段,以施工现场勘查为主,通过工程测量技术科学运用,为管道工程地形图、断面图设计提供准确、有效测量信息;(2)施工阶段,以地基测量、材料测量、工艺测量等为主,能够明确管道平面位置、高程位置,保证管道工程施工符合设计要求;(3)竣工阶段,以测量验收为主,根据管道工程实际情况,完成管道工程竣工平面图与断面图的策略,为竣工阶段其他工作开展提供可借鉴测绘信息。在工程测量中,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为重点阶段,涉及到的内容与要求相对较多,需要注重控制,保证工程测量技术应用作用最大化发挥。

2管道工程案例简介

本次研究工程为:闵行区塘浦路(芦恒路-陈行公路)新建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根据GB 50373-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上海市信息管线有限公司的设计任务委托书等相关规定与文件要求,确定管道使用年限需达到15~20年,共敷设新管道2.297沟公里,合计9.188孔公里,14只1.8×1.2×1.8人井,2只2.0×1.4×1.8只人井,工程总投资127.0469万元。

3工程测绘视阈下管道断面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

从工程测绘视角来看,为促进管道工程施工质量、进程、安全、经济等协同,保证工程测量在管道工程各阶段应用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在管道断面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地质地形测量

3.1.1明确地质地形测量意义

施工现场地质勘测是管道工程项目立项设计阶段的基础内容,也是管道工程测量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在管道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管道路由选择、管道平面设计、管道剖面设计、管道断面设计等工作中存在重要影响。对此,在闵行区塘浦路(芦恒路-陈行公路)新建16孔硅芯管管道工程中,需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地质勘测力度。

3.1.2掌握地质地形测量技术

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下,地质勘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态势,为管道工程测量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在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地质勘测中全站仪数字测绘技术、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绘技术等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工程测绘技术。其中全站仪数字测绘技术能够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应用下获取管线沿线周围地貌、地形,自动完成管线工程地形图编辑与设计[2]。RTK测绘技术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应用基础上,引入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能够对测量站获得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实时动态处理,提升工程测量精度,满足工程放样、地形图绘制等要求[3]。在本次研究工程项目中两种数字化工程测绘技术得到联合运用,通过各自优势发挥,保证管道工程测量质量与效率,实现测量误差的有效降低,达到工程项目建设资源节约目的。

3.1.3科学运用测量结果进行管道设计

根据地质勘测了解到:(1)闵行区塘浦路(芦恒路-陈行公路)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路段,公路通信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主干管道在中央分离帯敷设,以混凝土预制管快为主,公路自由光缆数(包括电信光缆、联通光缆、广播电视光缆等)相对较少。公路原有通信管道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规划需求,进行通信管道扩建成为必然趋势。(2)施工现场土质类型以粘土、夹砂粘土、砂质土、砾石等为主。

因此,在管道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保证现有光缆承载业务正常开展,对位于中央分隔带的通信管道路由实施保留处理,在终期管孔容量相对较大的道路上,根据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确定通信管道新建位置。例如距离≥40m时,通信管道建于道路两侧;当距离<40m时,通信管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建设位置(如土路肩下单边敷设、护坡道下单边敷设等)。(2)避免在流砂地点、翻浆地带、化学腐蚀地点建立通信管道、通道路由。(3)管道与已有热力管、排水管、35kV以下电力电缆、35kV及以上电力电缆、300kPa<压力≤800kPa煤气管、压力≤300kPa煤气管之间的最小平行净距应分别控制1.0m、1.0m、0.5m、2.0m、2.0m、1.0m以下。与此同时,管道要想在排水管下部穿越,需对管道进行包封(C15以上混凝土包封,厚度在10cm左右,长度每边宽出2m以上),并保证交叉净距>0.4m。(4)管道最小埋设如表1所示。(5)根据施工现场土壤情况,合理选择管道地基与基础。例如,在当承载能力>2倍荷重,且低下水位常年位于地基下,管道地基以天然地基为主;当管沟原土地基承载能力>2倍管道及其顶部压力,突然稳定性相对较好时,平整管沟以此为管道地基;当土壤稳定性较差,需对原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管道基础以混凝土基础为主,特殊位置为钢筋混凝土基础。(6)人孔基础确定为12cm C15混凝土基础,手孔基础为10cm C15混凝土基础。

1 路面至管顶的最小深度表

类别

人行道

车行道下

与电车轨道交越

(从轨道底部算起)

与贴到交越(从轨道底部算起)

水泥管、塑料管

0.7m

0.8m

1.0m

1.5m

钢管

0.5m

0.6m

0.8m

1.2m

3.2做好管道工程施工材料测量工作

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以及信息管线有线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耐腐蚀且气密性、水密性、绝缘性好,可塑性强的硅芯管为主要管材,管材规格为16×Φ40/30(沟公里:0.271;孔公里:1.084)、16×Φ40/33(沟公里2.026;孔公里:8.104)。施工材料的测量的目的在于保证施工材料质量代表,确定工程量,避免施工材料不足与浪费现象的产生。测量内容主要包括核心材料尺寸、管道工程起点、管道工程中点、镇墩位置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管道纵断面图绘制。

3.3提升管道工程施工工艺测量质量

管道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保证土方挖掘技术、回填技术、管线敷设技术、等应用的科学、有效,需做好施工工艺测量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高程测量是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其测量精准性、全面性直接影响通信管道施工质量与效率。通常情况下,当施工现场地势较为平坦时,可选用水准测量法进行高程放样与控制测量,当施工现场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时,可选用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施工。除高程测量外,土方量计算、管道敷设精准度控制、回填土压实密度控制等均离不开施工工艺测量。就本次研究工程而言:(1)沟边与建筑物外缘之间的距离应超过1.5m,沟边与堆土边缘之间的距离应超过0.5m;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合理设置挡土板支撑保护;放坡挖土法进行挖土方时,需根据土质类型控制沟深与放坡沟宽比例;(2)回填土时,管道顶部30cm以内需人工回填,管道两侧,每回土15cm用木夯夯实,每回填30cm用打夯机夯实;管顶以上500mm压实度应超过85%;(4)钻孔与地下管线方向平行时的距离应超过1米,如图1所示。

5ebb68f781d45_html_a28b425fc01ca5a1.png

1 钻孔位置

结论:总而言之,工程测绘贯穿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施工、竣工等整个建设流程,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促进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精益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建筑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认识管道工程测量重要性的基础上,应立足工程实际情况与需求,做好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测量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促进其应用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吴靖,魏琨.济青高速公路多路由通信管道及微管技术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15(06):40-42.

[2]张建斌.大型管道穿越公路铁路施工工艺介绍[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8,38(05):17-20.

[3]陈春红.硅芯管与波纹集束管在高速公路上的结合应用[J].机电信息,2017(2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