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供电局 贵州省安顺市 562100
摘要:配电网是直接向广大电力用户分配电能的网络,是电力系统中与客户直接相联系的一环,对整个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影响巨大,配电网故障抢修、改造及业扩用户等需要与运行电网搭接,带电搭火是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措施,现阶段的带电搭火主要是通过作业人员站到带电作业车上进行,然而由于配网中大部分线路分布在野外,带电作业车无法到达。新建线路搭接绝大部分不满足带电作业条件,需在停电情况下进行,本文所介绍的新型线夹,能满足特殊地形及野外作业不停电。只需相关人员通过手持工具便能实现10KV线路带电搭接,提高带电作业比例,降低作业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
关键词:搭接线夹;研究
前言
新型线夹包括用于实现电回路的顶板,用于与顶板形成夹结构底板,用于顶板与底板按固定轨迹相向运动的导向装置,用于顶板与底板固定在工作区域的锁紧装置和用于移动的手持装置;底板与顶板对应区域固定设置有一组用于夹住导线的弧形簧片;顶板下表面平行固定设有一组与底板滑动连接的限位板和L形导向杆,底板与顶板之间置有为底板和顶板相向运动提供动力的弹簧,限位板和L形导向杆上可拆卸连接有一个限制弹簧处于初始拉伸状态的锁定插销;手持装置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的一组弹性板和设置在弹性板之间卡扣式连接的绝缘杆,弹性板中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弧形段,弧形段形成一个L形导向杆滑入后可将弹性板撑开并使绝缘杆完全脱离弹性板的卡槽;顶板上设置有一个锁定孔,底板内侧铰链接有一个至少形成两处与锁定孔卡扣式连接结构的锁紧簧片,锁紧簧片工作时其背面与弧形簧片弹性接触来使得锁紧簧片与锁定孔紧固,顶板内侧固定设有一个用于将锁紧簧片引入锁定孔的导向板,底板上还有一个导向板移动时正好可以落入的缺口;顶板上远离锁紧装置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连接新增线路的导线连接部。弧形簧片之间的凸面相对且在中部设有分别与顶板和底板固定的沉头螺栓,顶板和底板形状大小一致,弧形簧片的长度方向与底板的宽度方向垂直且与限位板中位于内侧的板相邻, 限位板的长度方向与底板的宽度方向垂直。L形导向杆位于两块限位板之间且上端通过沉头螺栓与底板固定连接,弹簧对称分布在L形导向杆两侧,弹簧两端利用欧姆卡分别固定在底板和顶板的相应面上。弹性板之间自上到下对称设有至少两组可形成环的弧形片,绝缘杆外表面设置有弧形片刚好卡入的环形槽,且当L形导向杆滑入弧形段形成的卡槽时,弧形片与环形槽完全分离。限位板上设有第一通孔,L形导向杆上设有一个锁定插销可同时穿过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弹簧处于初始拉伸状态时锁定插销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锁定插销末端有一根可将其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拉出的绝缘绳索。锁定插销包括与底板铰链接的条状板,条状板上等距设有卡板且每个卡板相互平行,卡板前段设有一个与导向板滑动的斜面,卡板与条状板成30°-70°的夹角。锁定孔位于弧形簧片的外侧,锁紧簧片与锁定孔工作时将夹在弧形簧片之间的导线固定。
一、新型线夹与普通线夹相比具有的优点
1.顶板上远离锁紧装置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连接新增线路的导线连接部,可以快速实现为新增线路提供电源,快捷方便;
2.顶板下表面平行固定设有一组与底板滑动连接的限位板和L形导向杆,底板与顶板之间置有为底板和顶板相向运动提供动力的弹簧,有效快捷的将顶板和底板收拢,从而将导线加紧,限位板和L形导向杆上可拆卸连接有一个限制弹簧处于初始拉伸状态的锁定插销,提升整体的安全性能;
3.手持装置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的一组弹性板和设置在弹性板之间卡扣式连接的绝缘杆,弹性板中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弧形段,弧形段形成一个L形导向杆滑入后可将弹性板撑开并使绝缘杆完全脱离弹性板的卡槽,实现绝缘杆的自动化脱落,方便绝缘杆的重复性使用;
4.顶板上设置有一个锁定孔,底板内侧铰链接有一个至少形成两处与锁定孔卡扣式连接结构的锁紧簧片,锁紧簧片工作时其背面与弧形簧片弹性接触来使得锁紧簧片与锁定孔紧固,顶板内侧固定设有一个用于将锁紧簧片引入锁定孔的导向板,底板上还有一个导向板移动时正好可以落入的缺口,形成的自锁能力,保证导线接入后的快速锁紧,保证整体整个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5.整体实用性强,创造性强,实现了与原有导线快速连接和自锁,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二、附图说明新型线夹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的自锁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的弹性板与绝缘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三、新型线夹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电回路的顶板1,用于与顶板1形成夹结构底板2,用于顶板1与底板2按固定轨迹相向运动的导向装置,用于顶板1与底板2固定在工作区域的锁紧装置和用于移动的手持装置。底板2与顶板1对应区域固定设置有一组用于夹住导线的弧形簧片5,顶板1下表面平行固定设有一组与底板2滑动连接的限位板11和L形导向杆6,底板2与顶板1之间置有为底板2和顶板1相向运动提供动力的弹簧7,限位板11和L形导向杆6上可拆卸连接有一个限制弹簧7处于初始拉伸状态的锁定插销8,弧形簧片5之间的凸面相对且在中部设有分别与顶板1和底板2固定的沉头螺栓,顶板1和底板2形状大小一致,弧形簧片5的长度方向与底板2的宽度方向垂直且与限位板11中位于内侧的板相邻, 限位板11的长度方向与底板2的宽度方向垂直,作为优选,L形导向杆6位于两块限位板11之间且上端通过沉头螺栓与底板2固定连接,弹簧7对称分布在L形导向杆6两侧,弹簧7两端利用欧姆卡分别固定在底板2和顶板1的相应面上。手持装置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2的一组弹性板3和设置在弹性板3之间卡扣式连接的绝缘杆4,弹性板3中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弧形段32,弧形段32形成一个L形导向杆6滑入后可将弹性板3撑开并使绝缘杆4完全脱离弹性板3的卡槽,弹性板3之间自上到下对称设有至少两组可形成环的弧形片31,绝缘杆4外表面设置有弧形片31刚好卡入的环形槽,且当L形导向杆6滑入弧形段32形成的卡槽时,弧形片31与环形槽完全分离。限位板11上设有第一通孔111,L形导向杆6上设有一个锁定插销8可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的第二通孔61,弹簧7处于初始拉伸状态时锁定插销8置于底板2和顶板1之间,锁定插销8末端有一根可将其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61拉出的绝缘绳索。锁定插销8包括与底板2铰链接的条状板,条状板上等距设有卡板且每个卡板相互平行,卡板前段设有一个与导向板13滑动的斜面,卡板与条状板成30°-70°的夹角。顶板1上设置有一个锁定孔12,底板2内侧铰链接有一个至少形成两处与锁定孔12卡扣式连接结构的锁紧簧片21,锁紧簧片21工作时其背面与弧形簧片5弹性接触来使得锁紧簧片21与锁定孔12紧固,顶板1内侧固定设有一个用于将锁紧簧片21引入锁定孔12的导向板13,底板2上还有一个导向板13移动时正好可以落入的缺口,锁定孔12位于弧形簧片5的外侧,锁紧簧片21与锁定孔12工作时将夹在弧形簧片5之间的导线固定;以及,顶板1上远离锁紧装置的一端还设有用于连接新增线路的导线连接部9。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来说明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的组装过程,首先将顶板1与底板2贴紧,限位板11与底板2滑动连接,接着将L形导向杆6下部L形部位置于弹性板3中部弧形段32形成的卡槽内,然后推动L形导向杆6向上移动使得其顶端穿过底板2与底板2滑动连接,直到L形导向杆6上表面与顶板1内侧面贴合,这时用沉头螺栓自顶板1上表面穿透顶板1将L形导向杆6固定,当L形导向杆6下部L形部位顶开弹性板3中部弧形段32形成的卡槽是放入绝缘杆4,然后接着上移L形导向杆6使得绝缘杆4环形槽的被弹性板3之间设有弧形片31卡住。随后安装好弹簧7,利用工具将顶板1和底板2撑开,直至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61位于两块板之间,然后插入锁定插销8将顶板1和底板2固定在弹簧7初始拉伸状态,最后安装好弧形簧片5和锁紧簧片2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来说明自锁式带电搭接线夹装置的使用过程和原理,首先将原有导线穿过导向板13与锁紧簧片21形成的空隙置于弧形簧片5之间,然后抽出锁定插销8,顶板1和底板2因为弹簧7提供回复力的缘故,顶板1和底板2开始靠拢,限位板11和L形导向杆6开始与底板2滑动,L形导向杆6下移到弹性板3中部弧形段32形成的卡槽内,将卡槽顶开,从而绝缘杆4掉落。同时顶板1和底板2的靠拢使得原有导线被弧形簧片5夹住,锁紧簧片21在导向板13的引导下进入锁定孔12内并与锁定孔12卡住,同时锁紧簧背部与弧形簧片5弹性接触使得锁紧簧片21自锁紧在锁定孔12内,导向板13与落入底板2上的缺口,最后原有导线的电流通过顶板1传导至导线连接部9新增线路上。
(1)、该线夹成功研制,极大的提高了带电搭接分支引流线的效率,减少了带电作业人员在杆上作业的时间,消除了搭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工作强度;
(2)、该线夹的使用能大量减少计划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用户满意率。带电作业线夹的应用,业扩用户搭活,电网工程及抢修搭火不再需要停电配合,降低停电时间,提升用户满意度;
(3)、该线夹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电量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带电作业线夹的应用将大大减少因线路搭火引起的计划停电工作,同时减少因停电引起的电量损失,同时减少原带电作业方式下购买带电作业设备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4)、该线夹的应用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降低成本。现带电作业方式下,带电作业人员需持带电作业证,还需成立专门的带电作业班,用户带电搭火需支付大量的费用。带电作业线夹的使用可大大降低用户成本。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操作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 薛浒.架空配电线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 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朱耀祥,浦林祥.现代夹具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