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双组送排通风方式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7
/ 3

公路隧道双组送排通风方式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

何金山

中铁六局 100036

摘要:公路隧道双组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增加了纵向通风适用长度,但运营通风能耗巨大。为了优化隧道双组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的运营通风控制,降低运营通风能耗,文章针对某6300m的公路隧道,运用数值仿真软件建立考虑车辆CO排放的1:1比尺的双组通风井送排式通风仿真模型,分析1#、2#通风井送、排风量Qb1、Qb2、Qe1、Qe2对隧道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的影响规律,并以进入隧道总新风量Qin为隧道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研究表明, Qb1、Qb2、Qe1、Qe2对隧道通风效率的影响程度主次顺序为:Qb2→Qb1→Qe1→Qe2,通过调节Qb2或Qb1可快速提高进入隧道的新鲜风量,改善隧道运营环境,提高通风效率。

1引言

公路隧道通风井送排组合纵向通风方式[1],通过通风井将隧道分区段进行换气通风,有效解决了纵向通风适用长度的难题,被广泛应用于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设计中。其中,多组通风井送排组合通风方式因其适用长度更长而被应用于多条长大隧道的通风设计,如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采用三组通风井送排组合纵向通风,太原西山隧道、苍山隧道采用双组通风井送排组合纵向通风等,这些长大公路隧道的建成运营推动了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针对隧道通风井纵向通风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风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与通风系统的局部结构优化方面,而针对通风井送、排风量控制对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国内某特长公路隧道的双组通风井纵向通风方式,运用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两组通风井送、排风量控制的交互作用,并分析其对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2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数值仿真模型

国内某特长公路隧道上行线全长6314m,纵坡为2.2%,通风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拟采用双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如图1所示。

1 通风设计参数

隧道

长度

/m

CO排放量

/m3/s

需风量

/m3/s

上行隧道

6314

0.0828

474.95

5ea6913d2f190_html_afd86b94803cee9f.gif1隧道双组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示意图

图中:Q1——排风段L1通风量;

Q2——送排风段L2通风量;

Q3——排风段L3通风量;

Qs1——短道段Ls1通风量;

Qs2——短道段Ls2通风量;

Qe1——1#通风井排风量;

Qb1——1#通风井送风量;

Qe2——2#通风井排风量;

Qb2——2#通风井送风量;

如图1所示,该通风方式下1#通风井与2#通风井将隧道分为3个主要通风段,即排风段L1、送排风段L2、排风段L3,并在每组通风井排风口与送风口之间形成短道段,即1#短道段Ls1、2#短道段Ls2。新鲜空气分别经由隧道入口、通风井送风口送入隧道;隧道内污染物分别经由通风井排风口、隧道出口排出,进入隧道的新鲜风总量Qin如式(1)所示。

5ea6913d2f190_html_672b093918c7a751.gif (1)

2.1 模型建立

根据该特长隧道的结构参数,运用fluent流体力学数值仿真软件建立与原型1:1比尺的双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CO作为示踪污染物,其仿真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5ea6913d2f190_html_21ad6ae48ce4d292.gif

2 双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数值仿真模型示意图

2.2 模型验证

为了验证隧道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数值仿真模型的合理性,针对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西线三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的现场实测工况,建立1:1比尺的数值仿真模型,现场实测工况如表3所示。

3实测工况表

工况

1#通风井

2#通风井

3#通风井

排风量

/m3/s

送风量

/m3/s

排风量

/m3/s

送风量

/m3/s

排风量

/m3/s

送风量

/m3/s

1

300

320

320

320

320

320

2

300

320

0

0

320

320

3

0

0

320

320

0

0

测试断面布置情况如图3所示。断面TS1位于隧道排风段,断面TS2位于1#和2#间的送排风段,断面TS3位于2#和3#间的送排风段,断面TS4位于送风段。

5ea6913d2f190_html_b9496d3bcdb73992.gif

3现场实测风速断面布置图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西线全长18020m,隧道沿程阻力系数5ea6913d2f190_html_4ba1761d88afba54.gif 。如表4所示,数值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得到隧道各通风段风速基本吻合,其CO质量浓度分布如图4所示。

4数值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工况

断面

现场实测

(m/s)

数值计算

(m/s)

相对误差

(%)

工况1

TS1

4.73

4.67

-1.09

TS2

5.45

5.59

2.54

TS3

5.40

5.57

3.31

TS4

5.39

5.56

3.28

工况2

TS1

3.69

3.75

1.68

TS2

4.50

4.68

3.93

TS3

4.19

4.58

9.27

TS4

5.47

4.63

-13.77

工况3

TS1

3.28

3.25

-1.15

TS2

3.06

3.25

5.91

TS3

3.62

3.34

-7.76

TS3

3.38

3.28

-2.91

2.3 计算结果分析

双通风井纵向通风方式下,由于1#、2#通风井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不同,因此1#、2#竖井送排风量Qb1、Qe1、Qb2、Qe2对隧道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影响不同。下面分别调整两组送风量Qb1与Qb2和通风井排风量Qe1与Qe2,对隧道内CO浓度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组通风井送排风系统不同工况下对隧道内污染物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隧道通风换气效率,进而优化通风控制方案。

工况1:固定2#通风井送、排风量Qb2、Qe2,固定1#通风井排风风量Qe1,调整1#通风井送风风量Qb1。由图5的计算结果可知,增加位于近隧道入口1#通风井送风量Qb1,可有效降低其下游通风段污染物浓度。

5ea6913d2f190_html_44523f026f5810d5.gif

4双通风井通风方式下隧道内CO质量浓度分布图

5ea6913d2f190_html_d40e5024622b2b74.gif

5 1#通风井送风量Qb1变化隧道内CO体积浓度分布影响

工况2:固定1#通风井送、排风量Qb1、Qe1,固定2#通风井排风量Qe2,调整2#通风井送风量Qb2。由图6 可发现,增加位于近隧道出口口的2#通风井送风量Qb2可有效降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改善隧道运营环境。

5ea6913d2f190_html_423fdff9adb1d99a.gif

6 2#通风井送风量Qb2变化隧道内CO体积浓度分布影响

工况3:固定2#通风井送、排风量Qb2、Qe2,固定1#通风井送风量Qb1,调整1#通风井排风量Qe1,计算工况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增加位于近隧道入口1#通风井排风量Qe1,仅能够有效降低其上游通风段污染物浓度,而对其下游通风段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甚微。

5ea6913d2f190_html_d148d1ed184cf8f0.gif

7 1#通风井排风量Qe1变化隧道内CO体积浓度分布受影响

工况4:固定1#通风井送、排风量Qb1、Qe1,固定2#通风井送风量Qb2,调整2#通风井排风量Qe2。通过图8可以看出,增加位于近隧道出口的2#通风井排风量Qe2,仅能够降低其上游通风段污染物浓度,但会引起其下游通风段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5ea6913d2f190_html_95d7dd3277237235.gif

8 2#通风井排风量Qe2变化隧道内CO体积浓度受影响

3通风效率分析

双通风井送排式通风方式下,1#、2#通风井送、排风量变对隧道内通风动力的影响各不相同,即对进入隧道的新鲜风量的影响各不相同,采用正交对比法对Qb1、Qe1、Qb2、Qe2 4个因素对隧道通风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Qb2→Qb1→Qe1→Qe2。通风控制过程中,通过调节Qb2或Qb1可快速提高进入隧道的新鲜风量,改善隧道运营环境,提高通风效率。

4 结论

针对公路隧道双通风井送排组合通风方式,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1#、2#通风井送、排风量Qb1、Qe1、Qb2、Qe2对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对隧道通风效果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Qb2→Qb1→Qe1→Qe2,因此在通风控制过程中,增加Qb2 、Qb1以达到有效减低隧道污染物浓度,提高通风效率。

参考文献

[1] JTG/T D70/2-02-2014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4.

[2]王晓雯,公路隧道送排式纵向通风流体力学分析与计算模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2(23):16-23.

[3]项小强. 公路隧道多竖井送排式通风计算方法与实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5(3)837-841

2005,(5)115-117

[5]韩星,张旭,公路隧道纵向送排式通风竖井数量及其间距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J],2006,3(43):58-61.

[6]涂耘.雪峰山隧道运营通风模型实验研究[J].2006年公路隧道运营管理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205-211

[7]曾艳华,特长公路隧道送排式通风设备配置的优化研究[J].公路,2008,11(43):249-242.

[8]方磊,谢永利,李宁军. 公路隧道竖井送排式通风排风口角度优化模型试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5,5(42):32-36.

[9]温玉辉,《特长公路隧道正洞送排风口间短道流态数值分析研究》

[10]任锐,公路隧道复杂通风方式物模试验的适用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西安:长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