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810029
接要:青海省格尔木市卡尔却卡铜钼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一中生代复合岩浆弧的西段,东昆仑成矿带祁漫塔格成矿亚带中部,是青海省重要的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该带成矿以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为主,经近年的勘查,发现了卡尔却卡铜钼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一矽卡岩一热液系列成矿的特征。
关键词:地质特征;斑岩型;矿床成因;卡尔却卡
矿区位于东昆北构造岩浆带的南部,南侧紧邻东昆中深大断裂。区内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寒武一奥陶系滩间山群、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及第四系。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印支期花岗闪长岩。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
1地质特征
1.1地层
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主要分布于岩基边部或以包体形式存在于各期岩体中,岩石以灰色含石榴子石、矽线石或堇青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寒武一奥陶纪滩间山群主要分布于卡尔却卡铜矿B区及C区周围,出露面积较大,四周均被岩体包围,被晚二叠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侵入,形成一个孤岛状的残留体,呈不规则状分布。地层产状总体倾向北东,局部倾向南西。可分为下部基性火山岩岩组、上部碳酸盐岩组。主要岩石组合为:安山岩、玄武岩、安山一玄武岩、结晶灰岩、大理岩、含碳大理岩、板岩及千枚岩。
1.2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西向断裂及少量北东向断裂。北西西向断裂是区内的主干构造,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被北东走向断层截切,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挤压较强烈,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扭性。该组断裂是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北东向断裂截切了北西西向断裂和晚二叠世花岗岩基,形成10~50m宽的断层破碎带。
1.3侵入岩
该区岩浆活动具多期侵入的特征,晚二叠世花岗岩呈岩基产出。形态为较规则的长椭圆状,呈北西西向展布。岩石组合为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一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一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各岩石在空间上呈同心环状分布。
晚三叠世侵入岩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较大,在矿区内以岩株状产出,在矿区外(东及南部)以岩基状产出,平面形态不规则,总体呈条状北西西向展布。岩石中含大量暗色包体,具有壳幔混合花岗岩的特点。K—Ar法年龄(219.16±10)Ma、(219.89士11)Ma(1/20区调报告),时代归属晚三叠世。
2矿床地质特征
卡尔却卡矿区共圈出铜锌钼多金属矿体64个,铜矿体长一般为100~1200m,厚为2~15.79m,平均品位为0.24×10-2~2.74×10-2;锌矿体长一般为100~300m,厚为5.22~14.78m,平均品位为1.36×10-2~7.06×10-2。矿体多呈透镜状,其产状与蚀变带、矽卡岩带产状基本一致,呈串珠状分布。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总体倾向呈北东,倾角为65°~80°。已发现成矿特征不同的A、B、C三个区,A区以斑岩矿化为主,B区以矽卡岩矿化为主,C区以矽卡岩、热液脉型矿化为主。
2.1斑岩铜矿体
A区矿体分布于I、Ⅱ、Ⅲ含矿蚀变内,呈北西西向展布,延长在2~4km。带内岩性比较单一,岩性主要为碎裂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有后期的细晶花岗岩脉、石英脉充填。以I号含矿蚀变带含矿较好,矿化花岗闪长斑岩体位于I号含矿蚀变带的北部。在3个含矿蚀变带内已发现铜矿体10个。其中,以I号矿化带的I—M2矿体最大,主矿体I—M2长760m,平均厚度为14.7m。平均品位为0.89%,呈似层状,北倾。地表平均厚为12m,含铜品位为1.01%~1.03%。深部由ZK001孔控制,矿体厚为19.64m,平均品位为0.63%。沿矿化带有强的似千枚岩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向深部断裂迹象不明显,逐步转化为斑岩成矿的特征。外围发育多个细晶质花岗岩小岩株。矿化蚀变特征: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发育钾硅化,为细脉浸染状低品位铜矿石,其南部外围矿体发育似千枚岩化、高岭土化蚀变,均为斑岩铜矿特点。
2.2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
矿区圈出矽卡岩带5条。矽卡岩带位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与寒武一奥陶系滩间山群地层接触部位。部分地段晚二叠世似斑状花岗岩接触带亦有矿化,呈带状分布,长度为1.5~4.0km,宽10~100rft不等。带内由透辉石矽卡岩、透闪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及大理岩、安山岩组成。总体走向呈北西西向,倾角为70°~85°。带内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硅化等。矿化主要为黄铜矿化、辉铜矿化、斑铜矿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镜铁矿化等。C区圈出含金破碎带(V)及铅锌蚀变带(Ⅵ)各一条,V号含金破碎带产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中,Ⅵ号铅锌蚀变带产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与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接触部位。主要矿体特征如下:Ⅶ一M2铜钼矿体:矿体呈大透镜状,铜矿体长600m,厚15.79m,平均品位为2.74×10
-2;钼矿体长600m,厚10.76m,平均品位为0.123×10-2。矿体产状倾向南西,倾角为75°~85°。矿体分布受矽卡岩带控制,矿体沿走向具波状弯曲、膨大缩小等现象。向深部矿体延深较为稳定,且具有膨大的趋势。
在Ⅲ号铜矿体底板发现块状钼矿体,伴生元素Au、Ag,且向深部有扩大的趋势,矿石类型主要为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辉钼矿。C区圈出含金破碎带(V)及铅锌蚀变带(Ⅵ)各一条。矽卡岩型及热液型矿床与A区斑岩铜矿处于不同的部位,但总体受同一北西西向构造岩浆带控制,自西向东呈斑岩体一斑岩脉(枝)的变化。西段剥露较深,显露斑岩体及斑岩蚀变。东段较浅,仅见少量含矿斑岩脉,蚀变以矽卡岩及低温热液蚀变的泥化带为主。矿化均处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与晚三叠世底侵的含埃达克质中一中酸性斑岩有关。
3矿床成因类型与斑岩成矿的探讨
卡尔却卡矿区A区具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斑岩体受控于北西西向构造,其南侧发育多条岩枝(岩脉)。从39勘探线附近来看,蚀变分带大体以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向外呈长椭圆状面型分布,中部为钾硅化,为细脉浸染状低品位铜矿石。南侧为黄铁似千枚岩化带,发育似千枚岩化、高岭土化蚀变,矿体多与含矿岩枝(岩脉)有关。目前,研究程度低,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产状尚不清楚,向北为石英闪长(斑)岩,二者可能为复式斑岩体。B、C区则以北西西向矽卡岩带为主,伴有斑岩蚀变,亦叠加有低温热液的高岭土化蚀变。近年来,通过对斑岩铜矿蚀变的研究,认为高级泥化蚀变常常是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典型产物,丽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常叠加于斑岩矿化系统之上。因此,经典的蚀变分带模型中的高级泥化蚀变更多地标志着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发育。
卡尔却卡铜钼矿区在晚华力西期,经碰撞形成含白云母的碰撞型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大岩基。在晚印支期陆壳加厚,幔源岩浆的底侵,特别是与晚三叠世火山活动相关的浅成、超浅成中一中酸性岩(含埃达克岩)的发育,构成了良好的斑岩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发育细脉一浸染型铜矿化斑岩(岩枝、脉),赋矿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含矿斑岩与典型斑岩矿床具可比性。矿区发育的与斑岩相关的矽卡岩型铜、钼及多金属、热液脉型金矿属斑岩型矿床成矿系统的产物。
结论:
卡尔却卡铜钼矿是近年在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发现的中型矿床。主要成矿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经研究,A区的成矿具有斑岩成矿的特征,矿区具有斑岩一矽卡岩一热液系列成矿的特征,充分表明该区是目前东昆仑地区斑岩矿床最有前景的地区,并为今后在该带的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世金,孙丰月,王力,李玉春,刘振宏,苏生顺,王松.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多金属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矿床地质.2008(03)
[2]詹发余,古凤宝,李东生,曹连强,奎明娟.青海东昆仑埃达克岩的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J].地质学报.2007(10)
[3]陈毓川,王登红,徐志刚,朱明玉.对中国成矿体系的初步探讨[J].矿床地质.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