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9
/ 2

凝血指标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许秀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北京 10210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在冠心病诊疗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病房就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以及本院健康体检者80例。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Fib、PT、APTT的值。结果:经测定冠心病患者组D-二聚体指标为(251±2.01)ng/mL,Fib为(6.31±3.01)g/L,PT值为(11.32±2.37)s,APTT值为(31.76±2.32)s;健康组D-二聚体指标(223±0.61)ng/mL,Fib值(5.76±0.31)g/L,PT值为(13.36±1.42)s,APTT值(32.06±2.16)s,两组比较,冠心病患者组D-二聚体和Fib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低于健康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诊疗过程中,D-二聚体、Fib、PT的异常变化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冠心病;D-二聚体、Fib、PT、APTT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1,2]。多发生于老年人,其致死率较高。已有研究表冠心病的发生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本实验研究在我院心血管病房就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健康体检者80例的凝血指标,主要观测指标为D-二聚体、Fib、PT、APTT值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病房就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年龄47~74(56.4±7.6)岁;以及本院健康体检者80例,年龄46~76(56.7±8.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提前告知被研究者研究内容和目的,获取知情同意,均符合伦理学;实验组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无其他严重肾脏或肝脏疾病。健康组研究对象经体检,均已排除冠心病,且无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晨起空腹采血,每个患者5ml,送去检验科测定,过程均有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操作,测定四个反应凝血功能的指标: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冠心病组D-二聚体、Fib均高于健康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组PT低于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研究对象的APTT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Fib、PT、APTT比较(x-±s)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ng/mL)

Fib(g/L)

PT(s)

APTT(s)

冠心病组

80

251±2.01

6.31±3.01

11.32±2.37

31.76±2.32

健康组

80

223±0.61

5.76±0.31

13.36±1.42

32.06±2.16

t

-

135.6

126.3

124.8

120.6

P

-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是目前最常见、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可能发病原因包括年龄、性别、抽烟、饮酒、高脂血症、不良生活习惯等。发作常与体力活动增加、情绪激动、季节变化、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就诊时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大降低诊疗效果,因此早期诊断预防及其重要。早期冠心病患者多有凝血指标的异常改变,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狭窄,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患者供血不足产生心前区疼痛等临床表现。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体内的凝血、抗凝剂纤溶系统平衡失调所致的病理改变。因此检测凝血指标变化可能成为早期诊断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凝血系统是体内复杂的化学过程,主要有多种凝血物质参与,最终促成血液的凝固。纤溶系统是将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体内反映凝血的指标有D-二聚体、Fib、PT、APTT。D-二聚体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经过活化和水解,产生的最简单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说明血夜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4]。因此,测定D-二聚体浓度的改变对血栓性疾病的诊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5]。Fib是一种能够溶解于水,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纤维蛋白原是各种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被认为是判定疾病状态的标志物[6]。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体现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而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包括因子Ⅻ、Ⅺ、Ⅸ、Ⅷ、Ⅹ、Ⅴ、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从而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7-8]

在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组的P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APTT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同时结合各项指标意义,可将D-二聚体、Fib和PT指标的变化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参考指标,以便于能及时对凝血功能异常但尚未发展至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去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预测,凝血指标中的D-二聚体、Fib及PT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石永恒,刘晓军.浅谈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认识[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1):357-358.

[2] 王刚,谢伦芳,章新琼.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09):859-861.

[3]葛海龙,马晓海,赵蕾.老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07):514-516.

[4] 呼延武,高培,张园春,等.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4):2981-2982.

[5] 艾静,张连祥.D-二聚体测定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风险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5,30(4):315-317. 

[6] 丁绍莹.PT APTT TT FIB D-二聚体参考值的制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5,16(6).

[7] 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附纤维蛋白原测定推荐方法和淘汰过时的出凝血时间的建议)[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05):51-55.

[8]王学之,彭伟.观察影响凝血活酶时间检验结果的因素和护理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01):225-226.

作者简介:许秀梅(1969-)女,北京市延庆区人,大专学历,主管检验师,从事临床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