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人民政府 甘肃张掖 734026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繁育亲本的引进和栽培耕作制度的变革,使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发病虫接连出现,病虫种类不断增加,给玉米种子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治理对策
1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
据调查,目前黑河中游灌区(以下简称“该区域”)玉米主要病害有:茎基腐病、粗缩病、大(小)斑病、顶腐病、瘤黑粉病、锈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红蜘蛛、棉铃虫、地下害虫等。由于病虫害所致,造成年产量损失15%~25%,大发生时达40%~6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病虫为害已成为该区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因素。
2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原因
重茬现象严重,繁育品种增多,引进材料较多;亲本抗病基因狭窄,多抗性品种不多;耕地质量下降,防病虫栽培技术措施体系建设不甚完善;广大农户对及早预防、综合治理意识薄弱。
3治理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因时、因地、因病、因虫制宜,协调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综合防治手段,制定最佳防治策略。综合防治治理对策有:
3.1植物检疫
切实做好玉米基地检疫、亲本种子复检、种子生产产地检疫工作。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引种检疫水平、病虫害鉴定水平和检疫执法水平。
3.2选育种植抗病抗虫品种
利用抗病抗虫品种防治玉米病虫害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安排繁育基地,不但可保护种子生产基地,还可促进高抗性种子的繁育。
3.3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主要包括:适期播种;均衡科学施肥、增施钾肥、防治营养元素贫缺和过量,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抗虫能力;有计划的轮作倒茬;玉米生长期及时锄草,减少传毒媒介;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科学灌水,削弱病原菌萌发入侵条件;玉米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虫卵数量。
3.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目前尚未大面积普及,但未来发展应用的前景很大。
3.5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声、光、电等物理因子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包括人工捕杀、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等。
3.6化学防治
主要的化学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浸种、拌种)或种衣包衣,要在玉米病虫发生防治的最佳时期、选择合理药剂、配比适宜浓度、进行科学的喷施防治。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该区域玉米主要发生的病虫害及其发生症状、流行规律及化学防治方法如下:
3.6.1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黑穗病,农民俗称灰包、乌霉,是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该区域大部分基地和繁育品种上均有发生,此病减产率可达30%~60%。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发病,连作地、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减少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重病地实行轮作;施用净粪,及时摘除病瘤并带出田地烧毁深埋;②加强管理。 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减少虫害伤口;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用水,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度灌水,避免受旱。
3.6.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叶枯病。属真菌性病害,部分基地和繁育品种上中度偏轻发生,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损失可高达30%以上。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选用50%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叶面喷施2~3次,隔7~15d一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3.6.3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该区域大部分基地和繁育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病田中病株率达20%~80%。 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也可受害。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发病,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
防治方法 :在植株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d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3.6.4玉米圆斑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区域个别基地和繁育组合上轻度发生。但有发生流行趋势。在高温高湿环境主要借风、雨水冲溅传播,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一般在7-8月份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势扩展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进行种子消毒,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g,加水50kg混合,拌50kg种子,翻拌均匀后闷种12h,摊开晾干后播种。果穗发病时,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250倍-500倍液,在80果穗冒出时喷雾1次,有较好的防效。
3.6.5玉米顶腐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区域部分基地和繁育品种上时有发生,发病田中病株率2%~6%。顶腐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出现症状。
防治方法:用种子量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选择拌种。
3.6.6玉米褐斑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区域部分基地和繁育品种上中度发生,发病田中病株率5%~30%。症状多发生在玉米抽穗期至乳熟期。
防治方法: 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m2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
3.6.7指疫霉病(疯顶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在该区域杂交玉米种植田中时有发生,且发病较集中,发病田中病株率达6%~30%。玉米指疫霉病多为系统性侵染为害,幼嫩组织受侵染尤为严重。苗期典型的症状是分蘖增加。小穗丛生成疯顶状,故又称疯顶病。
防治方法:拌种或浸种处理种子,预防病害发生。用种子量0.2%的瑞毒霉拌种或用500倍液浸种24h,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3.6.8玉米粗缩病
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近年在该区域个别基地和繁育品种上零星发生。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是该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在生产中,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
化学防治:①消灭传毒介体蚜虫。②药剂拌种或包衣。③苗期喷药杀虫。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等,喷药应均匀周到,以确保防效。④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1.5%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
3.6.9玉米生理性病害
玉米缺素症为玉米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因营养物质氮、磷、钾或微量元素缺乏或受环境因素(气温、水分等)的影响,在大面积上表现植株普遍发病,而造成减产。近年该区域部分基地已轻度发病,应及早注意配方均衡施肥。
防治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料,化肥氮磷钾搭配分期追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锌等改善植株营养。二是干旱时灌水,积水后及时排除,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
3.6.10玉米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属真螨目、叶螨科,又名红眼蒙。该虫在该区域玉米基地中度偏重发生,盛发期虫株率达100%,危害严重。被害玉米表现失水、失绿、早衰、干枯、倒伏,严重地块绝收。成灾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温干旱;二是寄主多,基数大;三是防治不力。成灾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干旱加虫灾使玉米损失严重。
防治方法:秋翻灭茬灭草杀虫源,5月中旬注重对地边杂草的化学防治,使用1.8%虫螨克3000倍或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0.5%克螨灵乳油3000倍液;交替使用,5~7d喷雾一次。
3.7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病虫害的科学预报水平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镇域病虫监测体系,提高病虫测报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及时为公司和农户做好电视可视化预报和防治技术指导。
总之,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要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指导下,坚持“确保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防治为主体,抗病品种种植为核心,优先采取生态防治,强化物理防治措施,优化化学防治方法,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该区域精品玉米种子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刘金荣, 谢晓蓉. 河西走廊黑河灌区节水思路及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 2004(11):34-35.
[2]刘忠元. 河西走廊玉米几种新发生病害及防治[J]. 中国种业, 2007(1):15-16.
作者简介:梁学林(1989- ),男,甘肃张掖,初级农艺师,本科,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农业技术推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