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民医院 636700
每一位孕妇都是伟大的,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不便,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产妇在产前,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容易产生负面心理,继而影响分娩进程。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产妇产前的心理特点
(1)恐惧心理。产妇从待产到分娩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产妇了解妊娠和分娩知识时,除了书籍以外,通常来自于朋友、同事、亲人。而这些人的描述中,很可能对个人经历进行夸张渲染,产妇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疗操作,恐惧心理会更加强烈。
(2)紧张心理。多数产妇对待分娩,会产生紧张兴奋的心理,期待胎儿快点出生,想知道胎儿长什么样子,甚至为孩子规划了未来,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过度紧张,就会影响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反而不利于分娩。
(3)焦虑心理。产妇出现焦虑心理,主要是三个因素引起的:一是对分娩知识了解不多,如何配合分娩是个空白;二是存在经济压力,过分思虑今后孩子的成长问题;三是胎儿胎位不正,或自身存在妊娠并发症,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4)抑郁心理。少数产妇在产前面对巨大的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没有尽职尽责,对产妇的痛苦熟视无睹,对产妇的想法不关心。此时,产妇就会产生抑郁、怨恨的心理,觉得生孩子太痛苦了,继而怨恨丈夫和自己。
2.产妇产前心理问题的危害
产妇在产前出现心理问题,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产妇自身的危害。心理问题的存在,会改变产妇的生理和心理,提高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例如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还会延长产程甚至滞产,严重者威胁生命安全。二是对胎儿的危害。少数产妇在极端心理的影响下,会对胎儿产生怨恨的想法,认为痛苦都是胎儿带来的,会降低临床依从性,造成宫缩乏力、胎儿窘迫等情况,影响胎儿的健康。
3.产妇产前的健康教育内容
(1)孕期检查。孕期检查是保证母婴健康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每一次孕期检查中,准妈妈能看到胎儿的发育过程,完成心理上的成长,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中,NT检查、四维彩超、糖耐量试验等,是比较关键的检查项目,能排查胎儿有无畸形或先天性疾病。
(2)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对准妈妈进行知识宣教,应该贯穿在整个孕期,主要包括群体教育、个体教育两种形式。知识宣教的内容,主要是孕期生理和心理变化、饮食和睡眠、卫生保健、并发症防治、分娩方式等。产妇掌握充足的分娩知识,能消除负面心理。
(3)母乳喂养指导。对初产妇而言,母乳喂养指导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合理的喂养方式,能拉近产妇和婴儿之间的距离,帮助产妇转换自身角色,做一名合格的妈妈,保证婴儿健康成长。
4.产妇产前的心理护理干预
(1)环境干预。产妇在产前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医护人员应该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消毒清洁常规工作,调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护理操作尽量避开饮食和睡眠时间,做到开门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突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对于身体状态良好的产妇,医护人员可陪伴产妇在病房内、走廊里走动,有利于促进宫缩,加快分娩进程。
(2)情绪控制。一是转移注意力,通过交谈、看电视、听音乐的形式,从消极情感中转移到愉悦、自信的事情上。二是分离烦恼,将各种烦恼分开,一个一个逐一击破,保持平和的心态。三是弱化负面情绪,对于客观存在的、刺激较大的因素,不去想、不思考、不记忆,抵制外界刺激侵入。
(3)渐进放松。出现不良心理后,可通过行为干预的方式进行渐进放松,操作如下: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靠在椅子上或躺在地板上,将手放在身体两侧,大脑处于放空状态。然后闭上眼睛,将所有注意力放在身上,调节心率和呼吸,依次放松颈部、肩部、双腿,直至全身慢慢进入平静的状态。
(4)情感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帮助产妇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建立完善的亲情关系。对于丈夫而言,要给予产妇更多关系和爱护,体谅产妇,尽量满足所有需求;护理操作时,丈夫应该积极协助,帮助产妇翻身、进食,通过聊天、讲笑话疏导心理压力。家人要尊重产妇的人格和意愿,听从产妇的想法选择分娩方式,让产妇获得家庭温馨感,改善分娩结局。
5.产前心理护理的应用实践
一项研究中,选取96例初产妇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48例,采用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48例,实施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①在分娩方式上,干预组自然分娩比例为66.67%,剖宫产比例为27.08%,优于常规组的45.83%、47.92%;②在心理状态上,干预组焦虑评分为(41.83±7.54)分,抑郁评分为(45.16±9.62)分,低于常规组的(49.26±8.36)分、(48.57±7.83)分。对比可知,心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产妇在产前很容出现心理问题,例如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会对产妇和胎儿造成危害。文章介绍了产妇产前的健康教育内容,总结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希望为实际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分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