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背景

/ 2

浅论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背景

李正阳 王海栋 张婷婷

临沂大学 276000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给散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蕴育、发展的环境,从而使我国古代散文迅速繁荣,成就辉煌,大放异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面貌,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之际,说理散文逐步由产生走向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开创了我国思想学术以及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究其原因而言,则是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及士阶层的崛起等原因所致,其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烈的现实斗争催生了说理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封建制还要不断的得到发展,并要走向全面的确立。这就使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新旧势力的斗争你死我活,革新与守旧对立异常尖锐,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动乱之中。即若到了封建制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的战国时代,在一些尚未完成封建改革或社会改革不彻底的角落,还存在着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些封建的官僚和贵族,还大量使用家内奴隶,买卖奴隶的现象还非常普遍,这些往往激起奴隶的逃亡和起义。那些富商大贾,为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也积极的由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进行扩张和渗透,甚至以商人的心理和方式进行政治投机。

在上述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旧势力、旧思想逐渐衰弱、崩溃,新的势力逐渐崛起,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社会秩序有待确立,这就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面对这些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企图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自己的面貌去改变世界,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未来世界的蓝图。这必然在整个社会的思想界引起广泛的骚动和激烈的争鸣。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繁荣,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它的成熟和繁荣,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复杂的社会现实向人们提出了这一要求,诸子散文的发展和繁荣正是适应了这一现实需要。

士阶层的兴起

由于社会生产分工日益细密,社会上需要有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私学”的兴起也不断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有文化知识的人才,于是就促成了士阶层的迅速兴起。这一阶层的人,在当时都通晓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争论。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转化,引起了思想的大解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也得到了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给他们著书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进一步增强了士阶层的热情和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烈的自信心、更积极地去参与学术的争论和现实的斗争。这种状况使当时学说纷坛,学派林立,互相批判,互相吸收, 思想活跃,人才辈出,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思想活跃、精神解放、生动活泼、盛极一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的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必然对促进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社会发展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

理性思维意识的强化和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使先秦说理散文较之于后世的散文,具有突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先秦说理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认识深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都极为活跃,私人讲学,处士横议,百家平等,不尚一尊。他们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其二、在文风上,先秦说理散文也各有独特的个性风格。例如《论语》和《老子》都简括含蓄,富于哲理;但《论语》平易,语句自由生动,某些片段描绘得有声有色;《老子》则多抽象说理,半诗半文,富有韵味。《孟子》和《庄子》都是洋洋洒洒,以气势取胜;但《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则文思奇幻,肆虐汪洋。《墨子》、《荀子》、《韩非子》都以精于说理、逻辑严密见长;但《墨子》质朴明快,善用类比;《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复;《韩非子》则严峻峭拔,论辩透辟。其三、在语言上,先秦说理散文注重文采修辞。先秦散文都大量的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寓言、故事等生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的道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先秦说理散文以它卓越的成就和特色都对后世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在说理文的模式上、体制上,还是说理的方法上都成为后世作家们学习和创作的样本。先秦作家在为文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比喻,饶有情致韵味的寓言来表情达意,言事说理,使先秦说理散文具有了浓郁的文学色彩、文学韵味、辞趣华深,也成为后世作家们沿坡寻奇的路径。不同的个性及不同风格特征,也使不同的作家们各得其所,使说理散文这枝文苑奇葩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战国策[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西汉)刘向集录, 1998

[2]文史通义[M]. 古籍出版社 , (清)章学诚著, 1956

[3]吕新峰.先秦说理散文繁荣原因及其表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2):156+162.

[4]李晴,谢莉.浅谈“比”在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中的运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283-284.

[5]陈桐生.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J].学术研究,2009,(01):12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