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荔波县永康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区域活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本文对于如何通过有效设计、组织与开展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进行了详细探讨,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分享品质;策略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地不断深入,区域游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其以自主游戏为主,因此受到了幼儿的特别喜爱。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我们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在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本文结合区域活动实践,总结了培养幼儿分享品质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设置适宜的区域,恰当地投放材料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每个班级基本上都设置了一些核心活动区角,如角色表演区角、建构区角、阅读区角、益智区角、科学区角、娃娃家、美术区角等。在幼儿分享品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不同区角设置与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会产生影响。
如在“有趣的太空”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画出自己眼中、心中的太空,并且投放了有限的材料。孩子们边画边互相交流着,天天(化名)说:“我要画两颗星星,一条银河。”莫莫(化名)说:“我要画月亮姐姐,这个用粉色,还有很多蓝色的星星娃娃。”天天接着说:“用什么颜色画银河好看呢?”莫莫说:“你也用蓝色吧。”说着就把自己的蓝色画笔递给了天天。在这个美术区的绘画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间有分享行为发生。本次区域活动是根据主题教学“颜色的海洋”来开展的拓展游戏,活动内容是要求大家将太空中的事物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美术区游戏中,教师提前给每个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画纸和画笔,但是每个人的材料不同而且有限。所以才会发生莫莫和天天之间的分享行为。而且两个孩子一边画还一边分享了画太空的相关经验,并分享了画笔。在这里,美术区域游戏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出发进行绘画,并探索不同的绘画材料,在教师提供有限的材料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分享行为,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但是像阅读区,教师常常要求孩子们安静地阅读,因此就会影响分享行为的发生,从而阻碍了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
二、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幼儿分享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在需要分享行为介入时,教师要给予孩子们相应的指导,以促进分享行为的发生,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分享品质,增强他们的分享意识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主题为“我的大楼”的建构游戏开展过程中,虹虹(化名)和冬冬(化名)分别在搭建一座大楼,他们一边搭建一边交谈,“你给谁建大楼?”“我要给一只流浪狗搭建一座大楼。”“哦,那我也要给流浪狗搭建一座大楼。”“你把圆形的积木借给我一下吧?”“不行,我还要用呢!”“你有好几个圆形的,我一个也没有,你借给我一块吧!”……两个孩子因为一块圆形积木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此时,教师要进行及时地介入指导,促进分享行为的真正发生。“哦,你们都是要给流浪狗搭建大楼吗?”“嗯。”两个孩子都自豪地说。“那,如果虹虹把一块圆形的积木借给冬冬,那么我们就能搭建出两座给流浪狗住的大楼了,那该好多!”“那好吧,我借给他。这样就有更多地流浪狗有家了。”说完两上孩子又继续搭起来,并通过分享行为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三、良好的分享氛围,有利于分享品质的培养
不同的区域活动有不同的功能,在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会选择不同的区域游戏。而不同区域之间的作品常常要通过分享才能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流动。
如在表演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特别需要美工区小朋友们制作的各种时装。于是表演区的小朋友就来到美工区借手工作品。此时教师正在美工区和孩子们一起玩平行游戏,并主动把作品借给了这些小朋友。其他幼儿一看,也主动把自己的作品借给了他们。又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我在建构作品时,有几个孩子想看我是怎么操作的,于是我有意识地把建构作品摆到桌子上,让大家一起看。通过这样的分享,孩子们都学会了一种搭建大桥的技能。当其他小朋友在操作而小伙伴想学习时,孩子们就会学着教师的样子,主动把自己的操作现场搬到大桌子上,或比较显眼的地方,方便大家学习。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因此我们要在班级里营造分享的氛围,使孩子们把分享当成一种非常自然的事,不但可以增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同时促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分享品质。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我们通过设置适宜的区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营造分享的氛围,促进了分享行为的发生,有效增强了幼儿分享的品质。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探寻培养幼儿分享品质的策略。本文提出的策略是近年来我们实践与探索的经验所得,期待着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香华.境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状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张玉亭.关于初中音乐有效教学途径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7,30(0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