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技巧与综合素养的平衡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2
/ 2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技巧与综合素养的平衡点

张娟

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实验学校 山东省济南市 271100

摘要: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找寻平衡点?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应试技巧的教学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应试技巧;综合素养;平衡点

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应试技巧和学习素养仿佛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存在,以至于出现了一些较为偏激的、不正确的教学想法与做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教师自身要正确地看待“应试”,它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应试”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鞭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功进行着相对公平的检验,促使教师与学生及时地改正错误,查漏补缺,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需要刻意为之,教师完全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技巧与综合素养的平衡点进行探索与寻找。

语文课堂中“插播”时事新闻

语文考试当中,对时事新闻的考察或以时事新闻为题材的试题屡见不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程度与思考的深度俨然成为了其能否正确、高效地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了解、掌握了时事新闻就等于掌握了一门语文应试技巧;再者,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来说,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时下热点新闻,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系列事件进行深入的思索,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而且还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最终使其个人道德素质和语文综合素养都得以提升。

例如,笔者在一节写作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新闻视频,视频中习近平主席搬开了自己旁边的座椅,将后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扶到自己身边落座,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温情一幕是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的视频片段,视频中的老者便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之称的黄旭华老先生,在上个世纪,核潜艇的研制计划是我国一项绝密项目,黄老先生为此隐姓埋名30年,“人间蒸发”,成为了家人眼中的“不孝子”,就在十年后,中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一号”下水,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在此次试验过程中,黄旭华冒着牺牲的危险亲自随潜至南海300米深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据,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第一人,试验成功后,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一首诗:“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新闻“插播”到这里,笔者不禁慷慨激昂:“黄旭华老先生隐姓埋名,以身许国30载,中国国防力量上升了一个大的阶段,国际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从此,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具有发言权!同学们,我们要牢牢记住‘黄旭华’这个名字,牢记他的伟大贡献与崇高精神!”

2013年,黄旭华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新闻“插播”到此结束了,笔者发现学生们都自觉地将大屏幕上的颁奖词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他们抄得那么认真,那么用心,笔者明白,这段颁奖词的深刻含义已经不需要自己再去为学生进行讲解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语文写作课堂上为学生们“插播”了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盛典这一时事新闻,并饱含深情地为学生讲述了关于黄旭华老先生的伟大事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对时下新闻进行了了解、掌握,为语文写作积累了素材,从而提高了其语文应试能力与技巧,同时,学生在对此时事新闻进行感悟与思考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深刻地认识、学习了黄旭华老先生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最终,学生的语文应试技巧与语文素养得以同步提升。

二、课堂对话训练

口语交际题在语文考试当中出现的概率非常大,其题型一般是表达题,其重点和难点在于考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得体的语言表达,而语文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课堂对话训练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其相应答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思维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定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对话训练,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设定情景,在情景的转换中力求让学生明白:应在不同的场合与情景下选择合适的用语,并注意分析谈话对象的身份、年龄、性格等,据此选择对其的称呼、语气及语言风格,例如,笔者曾就“口语交际中人物性格与角色的分析”为学生举了一个实例,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话语进行分析与概括: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体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体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而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概括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必须要读懂这一段对话的意思,并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退出弹药”意味着对和平的追求,“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意味着不要战争,最终学生们给出了“和平对话,远离战争”,“放弃战争,和平共处”等合理答案。

教师在课堂对话训练当中应让学生注意四个“言”-----1、言之有“礼”,即结合不同情景文明、礼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言之有“物”,即应保证说出的话有丰富的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3、言之有“序”,即说话的时候要条理清晰,注意次序,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即用于要简洁明快,满足试题对于字数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只有理解并掌握了这四个点,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高效的课堂对话训练,进而使其应试技巧与语文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笔者从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技巧与综合素养的平衡点进行了探究,并据此发表了一些粗浅的个人见解,希望能够为语文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云.对当前初中语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反思[J].教学研究,2013.

[2[蓝海华.课改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整合之探索[J].考试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