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7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改进护理流程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6月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7年6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按照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患侧肌肉萎缩程度在术后第三周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膝屈伸肌力恢复程度从术后第2周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膝盖活动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护理流程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应用,效果显著,明显减少肌肉萎缩和僵硬的发生,提高术后关节的稳定性,临床意义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改进;护理流程
引言
改进护理流程主要是在原有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手段,实现对护理流程的改变,提高术后护理的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要长期的进行卧床,不能进行活动,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正常人卧床超过4周左右,肌力会减少一半左右,肌肉会出现萎缩[1-2]。所以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恢复,集中在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肌力和肌肉萎缩的风险,提高关节的活动性,增加治疗的效果,满足新医学模式对患者康复的需要。我院在2017年实施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6月粗隆间骨折患者49例为对照组,2017年6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按照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所有患者均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6.21 ±2.61)岁,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55.87 ±3.32)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功能性锻炼。
观察组患者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到护理过程中,包括穴位按压,循环按摩,微波照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将这些护理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在该类患者的功能锻炼中。
1.2.1 穴位按压 护理人员在术后6h,由护理人员进行按摩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等穴位。按摩时嘱咐患者放松,保持平卧,护理人员用右手大拇指之间垂直立于穴位上,向下用力按摩,按摩力度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酸麻为止,按摩期间保持和患者的沟通。按摩每次3min,每日三次。
1.2.2 微波照射 使用多功能治疗仪进行照射,微波面板离切口上方约1cm,照射频率频率维持在2450MHz,波长12.25cm,功率30-50W,时间20min。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照射,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1.2.3 功能锻炼 在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即开始进行健肢的活动,对患肢的踝关节和趾曲运动。术后6h对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静止状态下收缩与舒张功能练习,用力将腿伸直并将足后跟往后蹬15min。术后3天左右,患者疼痛消失后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在进行舒缩运动时要伸直膝关节,背伸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部肌肉,持续5s左右放松,每日3次,每次40-50个,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术后5天指导督促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的锻炼,锻炼时绷紧肌肉9s,放松3s,反复30min为一次,每次3次。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用户手掌贴于皮肤做圆形或螺旋形的运动,揉动的力量先轻后重,每次15-20min,每天1次。术后4天开始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30度开始,逐渐增加幅度,不能超过90度,坚持锻炼12周以上,同时注意上肢活动及体位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早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测量患侧的周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肢体肿胀的评定,用户同一软皮尺分别测量患侧和健侧的大腿周径,计算两者的差值,术后1周,2周,3周,4周各测量一次。测量的差值用来评价肌肉萎缩的情况。下肢功能评价分为显效,有效的,无效。显效:被动和主动活动,患侧活动效果较好,无疼痛和不适;有效:被动,主动活动,膝关节活动范围能够达到80-90度,有轻微的疼痛感;无效:被动膝关节45度,活动受限,具有明显的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患侧下肢周径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3周周径减少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一
表一 两组周径对比(cm,x±s)
术前 | 术后1周 | 术后2周 | 术后3周 | 术后4周 | |
对照组 | 42.2±2.3 | 39.9±1.2 | 40.1±1.1 | 40.8±1.0 | 40.91±0.7 |
观察组 | 41.8±1.2 | 41.6±1.2 | 39.2±1.4 | 38.6±1.0 | 37.1±1.0 |
2.2 术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术后观察组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术后4周膝关节活动度比较(n(%))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
对照组 | 26(52.00) | 14(28.00) | 10(20.00) |
观察组 | 30(60.00) | 17(34.00) | 3(6.00)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长骨折是临床较为多发的骨折,对于此类骨折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手术过后,患者的下肢活动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加上回伴随严重的疼痛,导致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极屈伸肌力均出现下降,导致预后较差,因此针对这些不良情况,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进护理流程是在常规护理流程基础上加入中医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穴位按摩,动能锻炼,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有效的疏通患者的经络,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同时改善患者的肌肉的状态,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比单纯的进行常规护理,能够使患者术后恢复的更加快速,使患者更加快速的实现功能锻炼,并且明显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保持患者的整体健康,适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卧床的恢复。但是针对患者自身身体的差异,要做出适当改变,不能超过患者的耐受范围。
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3周的周径减少及术后4周膝关节活动度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静娟,杨飞轮,张力人.改进护理流程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24-26.
[2] 部凤英.改进护理流程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5):260-262.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改进护理流程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