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湖北 445000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被诊断为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颅内血管神经出现了反射性活动退化,吞咽肌群出现不协调因素,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医学报道称,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效果[1]。本文以2018年1月份~2018年8月份我院收治的60例吞咽障碍脑卒中60例来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份~2018年8月份我院收治的60倍诊断为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分布39~76岁,平均年龄(57.52±18.57)岁,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分布41~73岁,平均年龄(57.28±16.84)岁。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签订本次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进食护理,宜使用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患者进食时头部抬高约45°,以避免噎食,每次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理与护理,进行简单的吞咽康复训练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的脑血管神经出现反射性退化,对患者的吞咽肌群造成影响,无法发挥其功能,所以患者进食时吞咽困难,咽物时会有痛感,导致部分患者对治疗过程产生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将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改善,使患者配合护理。
在患者不严重的情况下,引导患者靠床坐,辅助患者做咀嚼动作,及皱眉,张大嘴等表情训练,将患者的咽喉敏感度提高。每天引导患者进行舌部训练,如患者舌头可以在口中进行自主活动,便可逐渐提升活动幅度,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可用无菌细布将患者的舌部缠住,帮助患者做舌部运动。在吞咽训练时,食物务必选择柔软,温和,食物体积适量的半流食或普通食物,避免过硬过粘的食物,强化患者的进食意识,进食后清理口腔。
1.3 疗效标准
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最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质量越高,测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ADL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79.78±14.84)分,对照组患者ADL评分为(49.63±12.16)分,(t=8.665,P=0.001),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吞咽障碍主要是因为某些原因,对患者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发生了损害而引发吞咽障碍的发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因舌,唇,喉等部位肌肉无力,不能完全对食物进行咀嚼[2-3]。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没有做到细致的康复训练引导,没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理疏导,导致效果一般,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详细且循环渐进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通过锻炼患者的咀嚼吞咽能力,对患者的吞咽障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安全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吞咽障碍,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266-267.
[2]李宗珍.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健康之路, 2017, 49(4):1143-1144.
[3]吴海翠, 丁红英.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 现代养生, 2017(18):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