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导墙上桩下墙施工技术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0
/ 2

混凝土导墙上桩下墙施工技术浅谈

佘夏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三公司

摘要:桐子林水电站的泄洪消能系统技术改造施工中,导流明渠左导墙,为增加其承载能力,切断导墙基础的水利联系,防止泄洪闸所放水流对基础结构的影响,在左导墙顶面采用上桩下墙的方案施工。通过合理的规划及安排,为达到目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上桩下墙;施工段; 成孔 ;成墙

1 前言

桐子林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是雅砻江干流下游最末一级梯级电站。桐子林水电站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上桩下墙施工实施区域为明渠左导墙。其所采取施工的上桩下墙工艺,即先行采用旋挖钻机钻至孔底,而后使用冲击钻机在混凝土导墙下软弱基岩段冲击成墙方式,通过地连墙浇筑方法,分组实施、逐孔推进,实现混凝土内部成桩基岩内部成墙的施工。

2 实施条件

实施区域位于桩号(左导)0+125.00~(左导)0+223.50段,平台宽度6.2m;钢平台剩余未拆除区域位于(左导)0+125.00~(左导)0+210.00段,逐段拆除后进行桩墙施工的推进。

施工地层导墙为C30混凝土,最深处38.04m,呈梯形逐层递减至24m。建基面分段情况为:地基主要为混合岩,上部以弱风化IV类岩体为主,局部强风化V类岩体,岩体相对较软弱;下部以微弱风化Ⅲ类岩体为主,局部弱风化IV类岩体,岩体相对较坚硬。

3 施工布置

(左导)0+130.00~(左导)0+140.00段,设置1排抗冲桩,距离左导墙外侧2.5m,在2015年施工墙顶抗冲桩中心延长线上,开孔之间净距0.50m,抗冲桩桩径φ1.0m,桩底高程EL.950.00m,共计3根。

(左导)0+140.00~(左导)0+170.00段,在现有抗冲桩外侧空隙位置增加1排抗冲桩,与墙外桩基本相连,桩径1.0m,桩间距约0.5m,桩底高程上游5根为950.00m,其余高程EL.945.00m,共计20根。

(左导)0+170.00~(左导)0+185.00段、(左导)0+185.00~(左导)0+200.00段,在首部增加2根抗冲桩,尾部增加1根抗冲桩,共计3根。

(左导)0+200.00~(左导)0+224.00段,在现有抗冲桩中心延长线上增设1排抗冲桩,抗冲桩布置避开地连墙,桩径1.0m,桩间距约0.50m,桩底高程EL.965.00m,桩底入岩4~7m,共计6根。

4 施工方法

4.1 施工段划分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左导墙上桩下墙施工(桩直径1m,墙搭接厚度0.5m)进行分组划分逐根推进。

按防渗墙的接头孔划分分组:每组划分为2.5m,含2个桩基孔位,为主孔,主孔中心距1.5m;主孔间的连接墙段描述为分组下的1-2#墙,墙段间距0.5m;上一组的2#孔,即为下一组的1#孔。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每组施工的顺序,以利按期完成。

4.2 钻孔及成墙

选用大扭矩旋挖钻机对每组的1#、2#孔实施钻孔,自平台孔口钻进至终孔。

旋挖造孔完毕后移机至下一分组继续施工。成墙使用冲击钻,其钻进分两次进行,先施工每组孔位的1#侧的0.25m,后施工每组孔位的2#侧的0.25m。采用特制的定位导向装置,将冲击钻头导向冲击两桩之间的残余隔墙,自混凝土导墙底部钻砸至孔底。

5e095c72697e9_html_8c70245ba578cf99.jpg

图1 冲击钻成墙示意图

使用冲击钻机进行成墙施工,操作手需具备丰富的经验,每冲击一次均需要谨慎慢扳,长时间的细心操作易造成人员的疲倦,因此需加强熟练工的配置;且扳与放的重复操作对冲击钻钢绳及整体设备的消耗较大,须配置性能较好的设备,并增加相关配件和易损材料。

钻进软弱地层时“轻打勤放”,即采用小冲程、高频次、勤放钢丝绳的钻进方法;对于坚硬地层,采用加重平底十字钻头,高冲程、低频次的重打法。钻头不间断的冲击到地层的新鲜层面,并且每一次均需与定位导向器强击,钻头易严重磨损,经常性的检查钻头的情况,冲击成墙过程中向孔内投放粘土球或膨润土并勤出渣,以保持钻头的冲击力和泥浆的冷却效果。

冲击钻机冲击副墙的过程中勤测量孔斜,及时掌握孔形情况;勤观察钻头情况,根据孔斜检查结果,在钻头上加焊一圈钢筋,扩大钻头直径,并用钻孔定位导向器控制钻进方向;在孔斜的相反方向加焊耐磨块,加强钻头强度,在相应位置进行钻进。

由于在劈打副墙时全部的钻碴落入主孔内,主孔堆渣至钻进深度后钻机吊开,旋挖开行至钻孔孔位处,使用平底捞渣钻头进行捞渣。

4.3 清孔

分组2期孔终孔成墙验收后,使用钢丝绳吊圆球钢丝刷对接头孔进行刷洗,钻机带动刷子自上而下分段刷洗,从而达到对孔壁进行清洗的目的。使用捞渣平底钻进行较大粒径:如钻渣及泥砂等沉淀物等的捞除;使用空压机及振动筛滤除孔内浮渣,并补充新鲜浆液,孔深和孔底沉渣采用标准测绳、测饼配合检测。

4.4 接头管下设

在完成的分组1#(或2#)孔浇筑,另一孔在浇筑前下设接头管。待混凝土初凝后,用拔管机将接头管拔出,在分组的接头管下设孔保持孔洞状态,连接墙段和该孔之间形成半圆形的曲面接头,浇筑孔完成混凝土填充。

采用分体式接头管,一则可减轻其自重,二则可减小其与混凝土和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每节接头管长6m,接头管之间采用锁销连接,接头管起拔采用液压拔管机。

接头管圆弧规范,也易于接头的刷洗,不留死角,可以确保接头的接缝质量。其次,由于接头管的下设,节约了套打接头混凝土的时间,提高了工效,对缩短工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加大了施工成本。

4.4 浇筑

来料罐车开至左导墙与大坝衔接处,衔接处布置地泵,通过地泵管道输送混凝土至每处浇筑孔位,孔口料斗集料,入孔浇筑方法采用水下导管提升法。

采用压球法开浇,水下导管浇筑法进行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始终埋在混凝土中,保证孔内混凝土面匀速上升,防止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最小埋入深度不得小于2m。导管应勤提勤拆,以防堵管。

同步顶拔接头管,根据现场混凝土浇灌记录表,计算接头管管允许顶拔的高度。接头管由液压顶管机顶拔,履带吊协同作业,分段拆卸。

4.5 控制关键

孔斜控制、成墙的连接是关键:

利用TS-K100QC(W)超声波成槽检测仪纠偏,在钻进过程中及时纠偏,并在成墙后检测导墙混凝土下部钻进情况和成墙连通情况,证实成墙的可靠性。通过卷扬系统向槽内放入井下装置,同时发出超声波脉冲,当超声波遇到孔壁时发生反射,反射信号经接受器接收并放大,根据发射、接受的时间差测出传感器与孔壁之间的距离,检测结果以扫描图像格式存储在文件中,进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管理。

动态管理是关键:

在施工期间,按每组分序旋挖钻孔,冲击钻根据情况跟进配合成墙。调整冲击钻成墙施工较慢的,工期控制主要体现在成墙功效上的状态。过程中根据通过工序间合理搭接、设备间的调配,动态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紧密组织施工。

5 结语

以桐子林电站为例的“混凝土导墙上桩下墙施工技术”,主要针对上部为混凝土,下部为软硬岩皆有的成墙地层处理提供了实施指导思路,以科学的生产试验及相关准备指导施工,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和经验,有效的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一些技术方法和手段。

合理的机械配套方案,适宜的机械、人员使用,合适的施工方法的使用——达到了切断因混凝土导墙基础产生的水利联系,防止河床侧水流对左导墙底部基础的淘刷及破坏的目的,创造性的解决了无先例的施工难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