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经济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3

校经济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李松林

延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内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改革,这对高校经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现阶段经济学发展方向,结合经济学实际教学现状,分析总结了经济学教育中现阶段面对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查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策略,以期通过经济学教学改革,改善现阶段经济学发展遇到的瓶颈,为经济学教育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使高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宽广知识面且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扎实的基础且各方面素养综合发展的复合型的人才。

1高校经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够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经济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学科教育与社会岗位对经济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严重脱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并不能有效的将其进行实践应用,失去教学的意义。经济学专业主要课程大多仍是以经济理论课程为主,相较而言,应用类课程、实训类课程较少。同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太过注重理论教学。教师不懂得将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行业动态进行灵活嫁接,造成学生思想闭塞、专业知识不能获得及时更新,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依靠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是否优秀。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部分成绩不理想、但其他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此,高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评价体系上,都已无法适应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科研考核、职称评定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不少大学所制定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定标准,侧重将教师在西方主流社会科学主导的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最重要标准和依据。一些重点大学大批引进海外而且主要是英国、美国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或博士后,有些经济类学院“海归”教师人数已占到全部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教师出现匮乏。

1.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引入经济学新思维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高等学校的经济学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还应当使其了解其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逐步创新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周期逐步淡化,“新经济新金融”形态逐步形成,进而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思维也井喷式发展,这就给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是镇国重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经济学思维,及时传输新的发展态势,抓住经济发展新趋势,将会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需要经过逐渐的摸索,但许多学校经济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经济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充实更新教学内容,致使经济学理论发展迅速,经济学教学内容却踟躇前行。

2高校经济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2.1支持经济学教师深造、进修,为经济学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新形势下,经济形态千变万化,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应当结合以往经济学规律,紧抓当前经济学发展新趋势,教师不应该只是把自己当作“渡船”,送走一批批“乘客”,自己却在原地逗留,学校应有计划地为经济学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且支持教师外出留学、进修深造等计划。教师也应当积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的价值与积累,通过与校内骨干教师或校外专家同行的交流,获得新的、逐步内化的、经济学观念与经济学行为相融的教育方式。经济学是一个强应用性的学科,只有针对经济学教育与实践问题的发现、分析和研讨,引导教师反思、相互质疑,修正和完善教育策略,拓展经验,提升认识等,才能将经济学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2.2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当前部分高校中在经济学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对高校在学科教材的选取上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材的选择应当同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在内容上具备理论全面且新颖的特点,并且对于国外优秀的经济学教材也应当纳入到高校经济学科教材领域中;其次,选取的教学方法应当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经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高校经济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学习领会,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将知识经验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3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学学科,是一项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专业。在经济学领域内,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都非常高,各企业更看重具有创新等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在培养经济学人才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无论是企业的需求,还是国家的经济变革,都十分看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积极贯彻并落实这样教学方针,并能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内。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时,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谋求更多的出路,并使其能真正吸收到知识,学有所用,这样才是高校向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真正意义所在。首先,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并开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有关的选修课程、以及与创业训练相关的实训平台等。从而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并不断扩宽他们的创业视野。高校领导应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明确教学目标,并深刻认识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他们能打多高的分数,而是为了他们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贡献社会。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家的需求,更是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高校应尽量多的向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由此产生内化驱动力,自主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定期举办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校领导、以及教师,可通过正确判断学生的经济学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等,制定科学的比赛项目与评赛标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充分发挥出个人的才华与能力,融入到创业项目中。同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合理的指导,并能挖掘具有天分的经济学人才、或是创业人才等。帮助学生找到属于他们的闪光点,并能运用科学手段,不断将其扩大,使学生成为具备超高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2.4满足教育主、客体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一堂课的关键角色,其起到的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班级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不稳定,势必会造成教学的混乱,甚至会发生教学事故,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教育资源应该满足教师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比如可以增加教师的劳动报酬从而激励教师的教学,还可以对教师进行进修,从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其次对于客体的学生而言,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知识的接收者,因此学生的需求也同样影响着教学的价值,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政策,比如考试的前几名发奖品等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通过满足主客体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2.5相关教育部门应在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上出台指导意见和规定

课程安排上,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科学论证,制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课时数与西方经济学类课程课时数的比重目标,使前者超过后者,或至少应达到1∶1。其中,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设置中,应增加“《资本论》选读”教学的课时安排。在接受调研的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接近五分之四(76%)的学生没有读过《资本论》原书。同时,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思政通识课进行开设。西方经济学类相关专业选用教材方面,应鼓励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教材,如果选用西方教材,应辅之批判性分析。

2.6注重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与执行者,高校中学科体系与教学方法再完美,如果没有一线优秀教师的参与,那么一切将是徒劳。因此,高校经济学教育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成为当前各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自身的努力,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研讨会或是相关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取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专业定期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予以实现,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评议,还可以通过专业评议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展开教学方面的考核,从而使教师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7从受教育者需求角度分析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思政教育的被教育者也有需求,他们学习思政教育首先是满足学校的要求,达到学分要求,其次是心理健康、职业规划需求,最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需求。所以教育者应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更好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行为上约束学生,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矛盾。对于特殊的民族类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刀切,应当尊重其民族信仰,更好地引入思政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接受更先进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教育和提升经济水平。

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阐述与分析当前高校开展经济学教育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对实践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无论是针对于学生的个人前途发展,还是宏观意义上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都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各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荣振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现状与未来方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02):37-42.

[2]赵宝田.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7,(02):48-49.

[3]刘燕,肖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04):45-46+61.

[4]张林.经济学教育亟待改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