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视野下的当代建筑手法初探——生土材料的特点及当代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地区视野下的当代建筑手法初探——生土材料的特点及当代应用

侯祯珍 1   苏 猛 2

1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摘 要】:了解生土材料的特点,生土建筑作为乡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分布情况,以及传统的生土建筑特点。进一步解析生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性特点的建材的当代使用手法。并以“二分宅”为例具体分析生土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字】:生土; 地域性;仿生土表皮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建筑的初始形态为“木骨泥墙”,而生土作为一种就地取材的良好材料,也为人们遮风避雨提供了一个可能。当时筑墙使用手腕粗的木柱作为骨架,以它们为基础编造篱笆,然后在表面敷上几层厚厚的湿泥,再架上柴火将其烤干,以此打造出的墙面坚固美观。由此可见,生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建筑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广泛在民居中长期存在,至今仍然使用。而生土由于其取材的原因,只有在土料丰富、土质适宜的地区才能广泛大量的应用于建筑中,因此生土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最能反映该地区的建筑风貌、色彩、及文化特征。著作《现代建筑一一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广为宣传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弗兰普顿将其特征概括为:“真正的地区主义,不是简单地恢复已消失或者将要消失的乡1.风格的形式,而是间接地选取某一特定的特征要素当作设计的切入点,并与现代的科技文明很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并赋予场所及建筑新的精神意义。因此,建造在不同地域的生土建筑,也是该地区的地域性建筑。

生土材料的特点

1.1经济特性

生土在经济性能上表现出廉价、大量、易于开采等突出优势,使其在建筑及聚落中的使用范围极及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无论是住宅、厨卫、牲畜的圈养地,还是道路、围栏均可由生土建造。

1.2物理特性

生土的可塑性强,并且热工性好。如同水泥、沥青等建材一样,生土在被晾干、凝固之前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态,可以根据需要“现浇”成夯土建筑,或预制成土培转。并且生土建筑具有良好的隔热与蓄热性能,由于生土材料导热系数小,热惰性大,厚重的生土围护体能够发挥隔热与蓄热的双重效应。

1.3生态特性

毫无疑问,生土建筑是一种低排碳、低耗能的建筑。无论是从其原料获取。加工、建造及其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呈现了这一种特色。生土没有腐蚀性,易降解。与其结合的木质、铁质门窗等建筑构件还能反复使用,符合生态建筑材料的标准。因此,生土建筑在低耗能、低排碳、低污染、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等多方面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

1.4艺术表现

生土建筑的色彩,符合当地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并且具有单纯、简洁的集合形态和强烈的体积感。其肌理效果,也是当地自然风貌的真实反映。

传统生土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由于生土建筑得天独厚的优点,生土建筑在世界各地都屡见不鲜。在我国,生土建筑主要集中在降雨量较少的西北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如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以及豫西等地,以及新疆等地。

生土的现代演绎

生土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建筑材料,其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致使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我国又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绝大部分地区地震活动还相当强烈。地震后的宏观调查表明,生土建筑震害普遍十分严重,因此当代生土已不作为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使用。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摇撼,依然完好无损。这就说明,生土结构只要设计合理,构造措施得当,也能满足抗震要求。同时生土作为建筑承重体系的材料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偶有出现,也有应用生土色彩与肌理,将其表皮化的做法。

4.1生土作为建筑承重体系

5e0569654e85c_html_4b1fef4a4d53bdd7.jpg 代建筑中已经很少只使用生土来建造。大多数是将生土与木材结合,形成土木混合结构,或将生土,木材,混凝土,玻璃混合使用的,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

图一:二分宅

5e0569654e85c_html_3302ff647a0651ce.jpg5e0569654e85c_html_df9df1ef305a9130.jpg 二分宅”又称为“土宅”,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的生态观念 希望主要选用天然材料 并且都可以降解或者重复利用 中国传统的材料:土、 木首先被选择 基础原定为石砌 ,最后整个建筑材料大多是木头和夯土墙结构是胶合木框架,墙体巨厚,实际上张永和的初衷是想推广这种住宅形式,至少是材料上的运用,虽然二分宅巧妙的用到木头和土墙这些当地的材料,和自然风景达到某种和谐。

图二:二分宅表面肌理效果

——土的基本形态为60cm厚的两个L形平面 “凸”字形立面的墙,与山体共同围合出山地院落土墙的建造采用钢模板,但施工中夯实度的控制是一次夯一层,每次放土12cm 夯至6cm 所以拆模以后出现6公分高的如同木模板施工中的水平线条,留下制作过程中的痕迹,细部同样留下施工工艺的痕迹。

4.2生土作为建筑外表皮

虽然生土由于自身材料性能的局限性,在承重结构中使用并不广泛,但其艺术表现力却是不容忽视的。生土本身的可塑性以及加工工艺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的生土建筑呈现出简洁而单纯的菱形、圆形、方形几何体,形成以稳定、永恒、厚重、足部为主要特征的建筑体量感,具有强烈的、原始的建筑艺术美感。

而现代建筑中,很多追求地域性或文化性的建筑往往也会选用生土的建筑肌理及外表皮。虽然生土失去了建筑承重的作用,但其艺术特点还是能充分的展现出来。也有一些建筑为了克服生土耐久性差的特点,也会采用砖石仿生土的外表皮。如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复原和大唐西市博物馆,就是这样的案例。

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作为主展斤的城台与城墙部分全封闭的外围护墙采用了预制大型人造板材.壁板的外表分别呈现城砖和夯土墙的肌理。建筑从上到下全部为淡棕黄色.近于黄土色彩。为的是使这座建筑在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型制,尺度、造型特色和宏伟端庄风格的同时.又要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色彩上采用高度的抽象手5e0569654e85c_html_576e28d78c0d54e8.png5e0569654e85c_html_4cc892fc690dd3bc.png 法.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明显的现代感.有如一座巨型雕塑。

图三:丹凤门遗址

图四:大唐西市博物馆

5e0569654e85c_html_9e2ef2e34d786a4f.png 唐西市博物馆——建筑的外立面材料选择力求表现“沧桑感”与“自然感”,在费尽周折之后,材料确定为带有夯土肌理的仿石材的才六,将这种土黄色看做是关中的典型色调,在黄土地上随处可见而且非常耐脏,很适合先多风沙的气候环境。同时,他暗示着唐代长安城郭墙、坊墙以及西市市墙的墙体均由夯土构筑,其自身也是对历史的呼应,横向排布的材料由人工雕琢出凹凸的表面,形成了丰富的肌理,也与传统的生土建筑肌理相得益彰。

五、总结

图五:大唐西市博物馆表面肌理

生土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也发挥着作用。虽然其作为承重结构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的地域性建筑却使用生土的色彩和肌理特点,采用石材仿生土的做法,来达到生土建筑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