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41300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措施,并分析护理效果及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02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和实验组(采纳全面优质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为9.80%,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31.37%,=9.687,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护理后的NIHSS、BI评分而言,2组患者的NIHSS、BI评分均呈现改善趋势,但是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优质护理应用于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借鉴并推广。
关键词: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急性脑梗死这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以“四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为主要的临床特点,急性发作期间需要送往ICU进行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这种治疗手段效果明显且见效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脑部出血或者脑损伤等情况,因此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给予患者精心、科学、细致以及全面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本院将全面优质护理应用于2017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确切,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02例,入选标准:(1)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2)不存在相关药物使用禁忌证者;(3)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字。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55例和47例,年龄41-79(59.65±6.25)岁,将上述患者用电脑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做t检验或 检验,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纳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完善血常规、凝血时间以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加强ICU环境护理,定期消毒,严格规范家属探视时间,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进行持续性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纳全面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溶栓前护理 进入ICU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病情变化给予持续性监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补液;完善各项检查及操作;遵医嘱配药、用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专业检查来对患者的颅内血管系统健康水平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缺损状况进行准确评价[2]。
1.2.2 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静脉溶栓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方法,并积极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的血压值、脉搏频率、体温等生理指标,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头痛症状,保证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在180/100 mm Hg以内[3];用药后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荨麻疹、皮疹以及头痛等并发症并给予针对性处理;对患者的神志以及精神状态进行正确评估,加强穿刺点、皮肤黏膜以及牙龈部位的护理工作。
1.2.3 溶栓后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溶栓后血压测定、肝脏系统功能检查、肾脏系统功能检查、凝血四项检查等;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饮食要遵循易消化、低盐低脂、营养丰富、维生素及纤维素含量丰富等原则,并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4];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早期锻炼,例如在床上做伸展运动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5]来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其中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I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 软件统计来检验本文所得实验数据。计量资料如果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 ±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数据资料。若计量类型的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用 检验来进行2组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为9.80%,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31.37%,=9.687,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出血 | 荨麻疹 | 皮疹 | 头痛 | 总发生率 |
参照组 | 51 | 3(5.88%) | 4(7.84%) | 4(7.84%) | 5(9.80%) | 31.37% |
实验组 | 51 | 1(1.96%) | 1(1.96%) | 1(1.96%) | 2(3.92%) | 9.80% |
| 6.665 | 7.425 | 7.425 | 7.116 | 9.687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NIHSS、BI评分对比 就2组患者的NIHSS、BI评分而言,护理前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工作后,2组患者的NIHSS、BI评分均呈现改善趋势,但是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NIHSS、BI评分对比( ±s,分)
组别(n=例数) | 时间 | NIHSS | BI |
参照组(51) | 护理前 | 11.67±3.18 | 52.67±4.32 |
护理后 | 8.07±1.33* | 61.57±3.66* | |
实验组(51) | 护理前 | 11.97±3.14 | 53.04±4.20 |
护理后 | 5.27±1.52*# | 69.69±3.34*# |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参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这种临床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变危害性较大,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疗法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血管再通,使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而优质的护理工作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为9.80%,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31.37%,=9.687,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护理后的NIHSS、BI评分而言,2组患者的NIHSS、BI评分均呈现改善趋势,但是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全面优质护理应用于ICU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以及机体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等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借鉴并推广。( 第一作者:蔡英辉,1990-02,男,2011年毕业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通讯作者:洪晶晶,女,1991-12,2011年毕业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
参考文献:
[1]庞汉萱,叶红英,郭秀英,李姣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5):107-108
[2]焦晋燕.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静脉溶栓联合多模式血管内治疗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0):1737-1738
[3]冯婉芬,区洁崧.临床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0):1747-1748
[4]张戈,王成珍,张燕红,王红,凌晓辉.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及支架置入术后出血转化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7):26-27
[5]张亚妮.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2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