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 曲靖会泽 654200
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入的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采取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确切,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多由外界暴力所致,且因脊柱胸腰段为脊柱结构中承担链接部位的角色,所以发生骨折后患者普遍伴有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给其生产工作生活均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未得到及时治疗之下容易诱发截瘫等不良结局[1]。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虽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所需治疗时间长,在此期间疗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故此手术成为绝大多数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为观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所取得的疗效,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入的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采取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8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年龄(42.10±1.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高空坠落9例;骨折部位:T113例、T125例、L120例、L214例;病程时间:0.5h~10h,平均病程时间(4.11±0.23)h;症状表现:局部疼痛28例、活动受限14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4岁~68岁,平均年龄(42.06±1.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高空坠落11例;骨折部位:T114例、T124例、L118例、L216例;病程时间:1h~10h,平均病程时间(4.10±0.25)h;症状表现:局部疼痛30例、活动受限12例。纳入标准:(1)无前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禁忌者;(2)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正处于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女性患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全麻下取仰俯卧位,经由骨折端左侧进入,充分暴露椎体前缘以及侧方,切除伤椎中后三分之二的骨质以及上下椎间盘组织后椎管内减压处理,置入自体髂骨,C型臂X线机检查效果理想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关闭。
观察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全麻后取俯卧位,将患者的胸部以及腹部悬空,将骨折椎体作为手术中心,利用椎弓根针进行探测并于C型臂X线机辅助下轴向撑开骨折部位,借助椎弓根螺钉予以内固定,复查固定效果理想后进行骨关节融合,利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后常规置入引流管,逐层关闭创口[2]。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选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 两组疗效比较( ±s)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椎体前缘高度(%) | Cobb角(°)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42) | 185.50±2.50 | 778.95±10.25 | 20.50±1.50 | 48.58±1.02 | 94.10±1.10 | 20.37±1.13 | 5.35±0.35 |
观察组(n=42) | 148.35±2.55 | 611.38±10.32 | 17.55±1.25 | 48.63±1.05 | 97.25±1.15 | 20.34±1.15 | 3.10±0.38 |
t | 1.897 | 2.001 | 1.874 | 0.694 | 1.880 | 0.689 | 1.765 |
P | 0.033 | 0.021 | 0.036 | 0.885 | 0.035 | 0.894 | 0.041 |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发生后患者普遍存在着运动障碍情形,尤其是负重功能的丧失更是导致其生存质量急剧下降,所以必须予以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因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康复效果佳,已经成为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首选治疗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方案越发多样,内固定融合术的出现给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绝大多数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通过该术式可实现解除占位压迫以及恢复脊柱生理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等目的。既往临床多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但随着临床资料的日益丰富,该入路所需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不足日渐涌现。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采取后路入路的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采取前路入路的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亦十分明显。据此可知,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中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取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原因在于该手术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上为医师提供良好的术野,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精确。此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还有助于改善脊柱结构中各个运动部分应力的传导,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或恢复胸腰椎生理功能,为预后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3]。
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确切,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甘俊松,邓军荣,向龙京.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对疗效、临床综合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164-165.
[2]肖涛.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3):89-90.
[3]陆兵.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6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