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 223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选取88例,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对照组对侧隐匿性疝发现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差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7%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29.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更加确切可靠,创伤小,疼痛轻,而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有利于对侧隐匿性疝的发现,减少二次手术几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15:1,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解剖因素导致,对患儿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以经腹股沟区切口手术最为常见,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占比逐渐增大。本次研究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选取88例,并对比研究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应用传统手术以及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患者资料和治疗方法
1.1患者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选取88例,将其根据手术办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中有男性39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2岁-9岁之间,平均年龄(4.26±2.42)岁;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1岁-9岁之间,平均年龄(4.3±2.40)岁。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的差异,经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本次手术中均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将患侧的体位抬高开始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在腹股沟韧带的中心点上方处实施沿皮纹方向切口,长度为2-3cm,将其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键膜等逐层的切开,寻找疝囊并且对其进行游离,直到疝囊的颈部高位结扎,对其进行彻底的止血,切口逐层缝合关闭,手术结束。
实验组患者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麻醉后,采取平卧位,在脐中心处选取观察孔,大小为5mm,建立压力为7-10mmHg气腹。将腹腔镜进入腹腔后,常规探查,寻找内环口,定制小儿套管疝针,带20cm结扎线,在内环口处12点的正上方进行穿刺,直到腹膜前间隙,并且经内环内侧环绕、经输精管和腹膜间间隙,绕内环大半周后穿出腹膜,进入腹膜后释放钩针,将结扎线一头留在腹腔内,缓慢将穿刺针退至12点方向腹膜前间隙,反向绕内环经原针口出针,利用套管针内针钩取腹腔内结扎线,退出体外,完成缝线绕内环一周,将远端疝囊内的气体排除,对结扎线在体外处进行打结,手术完成后使用可吸收线对脐部操作孔实施内缝后关闭。
1.3指标评价和观察
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手术情况。其中包含对侧隐匿性疝发现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中涉及88例患者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 士s)描述,组间经t和x²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经过相关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隐匿性疝发现率高,患者的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对侧隐匿性疝发现(例) | 住院时间(d) |
实验组 | 44 | 18.56±2.79 | 1.98±0.47 | 2.08±0.53 | 5 | 2.15±1.25 |
对照组 | 44 | 26.48±2.98 | 5.86±1.29 | 3.58±1.08 | 0 | 4.57±1.51 |
t/χ2 | / | 7.931 | 8.367 | 15.637 | 0.0132 | 4.057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本次调查结果表示,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54%,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经对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于实验组,组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
组别 | 例数 | 切口感染 | 切口局部麻木 | 腹胀 | 阴囊肿胀 | 复发 | 发生率(%) |
实验组 | 44 | 0 | 0 | 0 | 1 | 0 | 2.27% |
对照组 | 44 | 1 | 6 | 1 | 4 | 1 | 29.54% |
Χ2 | / | / | / | / | / | / | 11.472 |
P | / | / | / | / | / | / | <0.05 |
3 讨论
临床上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比较高,这种疾病属于先天性疾病的一种,1岁以内的患儿随着时间的发展虽然有自愈的可能,但是自愈率比较低,而且在成年后腹股沟疝会复发[1]。一般情况下,大于一岁的患儿如果患有腹股沟疝,这种情况不会自行痊愈,需要借助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将疝囊进行高位结扎[2]。小儿腹股沟疝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块,患者一旦发生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形,腹部压力就会增高,腹股沟区包块就会随之增大,采取平卧、手法挤压等,包块可消失。如一次性进入疝囊内容物较多,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绞窄以及嵌顿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肠穿孔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部分患者出现了睾丸或者卵巢梗塞、萎缩的现象,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腹股沟疝均应尽早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患儿由于自身的生理结构比较弱,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耐受度比较差,手术的创伤会增加手术的风险,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大大的提高[3]。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对其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并且对其体格进行检查,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还需要对其采用超声进行辅助检查,这种办法也帮助了鞘膜积液、隐睾等小儿常见疾病鉴别。临床上有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4],小儿腹股沟斜疝一经确诊应该尽早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办法主要是对腹股沟管的结构进行解剖,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而且操作比较复杂,术后阴囊血肿的发生率比较高,而且还可能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腹壁神经等,同时患儿的耐受程度比较低,开放手术的创伤会使其术后疼痛的问题也受到了影响[5]。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避免了腹股区切口,无需游离疝囊,减少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破坏,创伤更小,而且腹腔镜直视下视野更为清晰,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重要组织的风险也明显减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这种技术在内环口周围进行结扎,做到了诊真正的高位,手术效果确切可靠。切口小使得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患者的耐受度比较好,后期切口愈合后疤痕位于脐内,不会影响美观性。腹腔镜手术可以同时探查对侧内环,判断是否存在对侧隐匿性疝,只需要增加一个穿刺孔就可以实施手术,减少术后对侧疝再手术几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差于实验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差于实验组,而且手术的切口长度实验组显著的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的缩短,而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7%显著的比对照组的29.54%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术后疼痛度比较轻,而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志生,车玉君,王继文.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3):91-94.
[2]张翅,毛建雄,王智勇,等.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06):669-670.
[3]李锴,未德成.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分析[J].安徽医学,2016,37(02):181-183.
[4]袁妙贤,周小渔,尹强,等.改良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1):1483-1484.
[5]王侦伟,麦建全,许先鑫.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传统手术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