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中医医院 ( 716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罐结合疗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针刺组及针罐结合组,前组单予针刺,后组在针刺的基础上加拔罐疗法。结果:常规针刺组治愈率19%,总有效率91%;针罐结合组治愈率26%,总有效率95%。结论:针罐结合疗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单纯针刺。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罐结合疗法;临床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pping on cervical vertigo.Methods:160 patients diagnosed as cervical vertigo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pping group, the former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alone, and the latter group was given cupping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acupuncture.Result:The cure rate of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was 19 %,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 %. The cure rate was 26 %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 %.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pping on cervical vertigo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alone.
【Key words】Cervical vertigo,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clinical observ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颈性眩晕的发生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且研究显示颈性眩晕不单是使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增生、椎管狭窄等颈椎病变,还有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体液因子学说以及本体感受器学说,多在颈椎运动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眩晕,另还有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颈性眩晕发病率高,难治愈,然我们这几年采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结合医院所具备的条件,拟定以下诊断标准:
1)以眩晕为主诉,以眩晕为始发症状或目前为主要症状者。
2)眩晕多发生在颈部活动后,呈突发性、阵发性、体位性,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不等。
3)可伴随颈肩部疼痛或板硬不适、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站立不稳等症状。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合并严重疾病,如脑血管疾患、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类疾病患者。
3)除外颅内、外器质性病变,颈部肿瘤、骨折脱位等所致眩晕者。
4)不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者。
5)治疗中有不良反应或其它非可抗拒因素无法完成实验者。
1.4一般资料本实验 16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室门诊及住院部病人,均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80例,针刺加拔罐80例,脱落病例最后贯续替补,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2.治疗方法:常规针刺组患者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内关、天柱、颈夹脊穴(取穴均参考卫生部“十一二”规划教材),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穴位用碘伏常规消毒,用直径0.25mm,长4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百会、头维平刺(针柄与皮肤呈15度角向后进针),风池向鼻尖斜刺0.8寸,天柱直刺0.5寸,内关、颈夹脊穴,直刺,采用捻转法得气。每天治疗1次,1次20分钟,治疗一疗程10天,休息2天,再治疗一疗程,共2疗程。针罐结合组取穴及操作方法和针刺组一样,只是在针刺治疗结束后在大椎穴处刺络拔罐5-10分钟,隔5日一次。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临床治愈:眩晕及其它伴随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结果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愈率 | 总有效率 |
常规针刺组 | 80 | 15 | 36 | 22 | 7 | 19% | 91% |
针罐结合组 | 80 | 21 | 44 | 11 | 4 | 26% | 95% |
3.3结论
常规针刺组显效36例,有效22例,治愈率19%,总有效率91%,而针罐结合组显效44例,有效11例,治愈率26%,总有效率95%,说明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
5.讨论
祖国医学将颈性眩晕列为“眩晕“范畴,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气运不畅、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引起。《资生经》载:“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且该穴为督脉与手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阳交会之穴,能总督诸脉,升提阳气,气为血之帅,血随气升,脑有所养,是治疗颈性眩晕的要穴之一。针灸是我国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目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众多,有常规针刺的多穴针刺及单穴针刺,多穴针刺如张闻东等[2]选取百会、风府、大椎、供血、“项九针”的“督脉调神针”法。陈煜民等[3]按顺序依次针刺:双侧风池、大椎、百会、内关(双侧交替使用)的“通阳五针”法。曾晓兰[4]运用“平衡针”疗法,选头痛穴为主穴,依症加穴。边新娜[5]取顶三针(百会、左右神聪)、晕听区、调衡三针(枕骨粗隆顶端及左右旁开各 3.5cm),并配合针刺完骨、风池、天柱、C3-C6 颈夹脊来治疗的调理髓海针法,房连强等[6]以斜方肌起止点作为主要针刺靶点来治疗颈性眩晕。单穴针刺如张超云等[7]选双侧风池穴分别向对侧透刺同时运针。 胡小军等[8]单选针刺人迎穴来治疗。魏瑞仙等[9]用单纯针刺昆仑穴来治疗颈性眩晕。除此之外,尚有头针疗法、腹针、小针刀疗法、刃针松解术、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艾灸等疗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加大椎穴刺络拔罐疗效显著,颈神经分出之处在颈夹脊穴附近,在其相应部位刺激可缓减交感神经症状,起到治疗的效果,拔罐可起到疏通局部经络,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其痉挛,使椎动脉血流得到恢复以供养椎基底动脉,营养脑组织,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2] 张闻东,颜小飞.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15-216.
[3] 陈煜民,厉巧,王秋朝,等.“通阳五针”法治疗颈性眩晕72 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5,50(3):203.
[4] 曾晓兰,李敏. 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5] 边新娜. 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40-741.
[6] 房连强,谭朝坚,古利花,等. 以斜方肌起止点为针刺主要靶点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0):64-65.
[7] 张超云,陈引香. 风池穴透刺治疗颈性眩晕 60 例[J].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4):811.
[8] 胡小军,戴冀斌,肖长江,等. 针刺人迎穴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分析 [J]. 现代生物学进展,2014,14(22):4284-4286
[9] 魏瑞仙,巴艳东. 针刺昆仑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