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孙艳艳(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法治则。
摘要: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阐述与探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四时养生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人们健康养生带来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四时养生;内经;理论研究
养生一词是指人们为了自身健康和长寿,根据自然界与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保养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活动。“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道家的著作《庄子养生主》一书中。《说文解字》一书认为,“养”为“供养”之意,而“生”为“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从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经典,书中更是对养生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素问》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等四篇均为养生理论的专论,且《内经》全书有四十多篇,它们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
1.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养生思想主要有四时养生思想,情志养生思想,运动养生思想,饮食养生思想,房室养生思想等。本文着重对四时养生进行论述。“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家哲学的核心理论。《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而他们之间是依靠道,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维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环境,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庄子·天运》中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认为“顺乎自然”即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活动。《黄帝内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其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认为天地万物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受自然界的影响,历代医家提出了诸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医学理念,一切生命活动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四时节气、昼夜更替、日月轮转、地理环境等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既是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正如《易经·系辞》中提到的:“变通莫大乎四时。”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年复一年的往来更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黄帝内经》认为四季更替、寒来暑往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过程,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其息息相关。《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明人与时辰季节变化具有相应性,人体生理功能受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影响而进行自然调节。人们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如《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 。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 。杨上善所著《内经·太素顺养》中:“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3.现代社会的四时养生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四时养生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诠释。近年来,北方人在三亚等地过冬的人群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养生的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付诸行动。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时养生不再局限于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而是患者或者养生人群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度假地点,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时间进行任何季节的养生活动。在健康管理中充分发挥中医四时养生的优势,为高血压病的预防与养生、拓展中医健康管理方法提供重要的指导
[1]。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首辨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再参合时令,以药物五味之偏,纠正机体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即“不足之病,顺时补之; 有余之病,逆时泻之”[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渴望健康长寿,而《内经》四时养生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提出了更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3]。舒秀明[4]等结合《内经》系统探讨了四时五位的养生理论。李杲重视脾胃的思想对四时养生影响深远,其突出了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认为养生尤当注重饮食,而饮食与脾胃运化有着重要关联[5]。随着现代关于四时养生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四时养生将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琳,商庆新.从《内经》理论谈如何引导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四时养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39-140.
[2] 王春芳,刘光伟,徐立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生及用药探讨[J].中医研究,2011,24(10):8-10.
[3] 隋月皎,鞠宝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14-15.
[4] 舒秀明,林殷,廖艳,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及其养生意义辨析[J].北京中医药,2014,33(5):358-361.
[5] 李紫健,何鲜平,冯康.论李杲重视脾胃思想对于四时养生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56-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