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率失常的内科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室性心率失常的内科治疗方法

朱庆春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室性心率失常主要有室早、室速和室颤三种,其中室早(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本文主要是以室性期前收缩为例,论述了其临床症状、检查方法以及临床上内科治疗的原则。

【关键词】心率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内科;治疗

室性心率失常主要有室早、室速和室颤三种,是较普遍的心率失常疾病类型。最初的病症是心室的心率紊乱,分析心电图可以判断出心率失常的诱因和良恶性。室速,是指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可引发室颤、猝死,对于此类病症应尽早就医,查明诱因及时作出处理。室早是指室性早搏,也叫室性期前收缩,典型病状是产生心悸感,像是短时间的失重,在三类室性心率失常中最为常见。室颤: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突然意外地发生于无循环衰竭基础的原发性室颤,可呈短阵或持久发作,给药及时且治疗恰当的,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在老年人群体中,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的频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临床治疗上的研究表明,室性心率失常的防治能为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有重要的预后作用。

1临床症状

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会感到胸闷、身体不适,有心悸感,在代偿间歇后会产生明显的心脏搏动。在诊断时,室性期前收缩后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停歇,第二心音的强度会渐渐变弱,最后只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的搏动会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且大且明显的a形波会出现在颈静脉间歇。值得注意的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有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重都与期前收缩的发生频率没有直接的关联。

2检查方法

2.1辅助性实验

(1)测定血钾和血镁含量:大部分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都会有低血钾、低血镁症状。

(2)测定甲状腺器官功能:室性期前收缩能由甲亢引发,患者的表现是较高的血甲状腺素含量,甲状腺器官的功能异常。

2.2心电图特征

(1)QRS波群会提前出现,时间的限制一般是大于0.12秒,波形宽且大,呈现畸形。ST-T段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的方向。

(2)配对间期,也就是室性期前收缩和它的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直不会改变的。

(3)室性期前收缩一般不会干扰窦房结的节律,其后一般会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是指两个窦性搏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如若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这个间隔期内,不会导致收缩停顿,也就是常说的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4)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可以是孤立的,也可以是呈现出一定规律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可以有很多种。带有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的单窦性搏动称为二联律,存在两个搏动的是三联律,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是指每个窦性搏动后存在两个室性期前收缩,三个及三个以上就演变成了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根据收缩形态的异同,室性期前收缩可分为单形性和多形(多源性)两种。

(5)出现室性并行心率症状,从心电图的结果来看,会出现配对间期有改变;就异位搏动的间距来看,长的是短的整数倍;窦性心率和异位起搏点的冲动到心室的时间相同,且产生与QRS波群形态相似的融合波。

3室性期前收缩的内科治疗原则

3.1重点关注诱因和良恶性

临床研究发现,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对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预后意义。在治疗之前,最主要的工作是要诊断出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诱因,以及患者病症所处的阶段,是良性还是恶性室早。在了解病因的基础上,临床上一般是对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室早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辅助治疗,比如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这些药物有较小的副作用,不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明显影响;对于存在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并发风险的室早患者,病因是内科治疗的重要切入点,除服用β-受体阻滞剂外,还应服用胺碘酮配合治疗,主要是用于减轻室早级别,控制室早数量,防治患者出现室颤、猝死症状。

3.2其次要考虑风险与效益比

针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内科治疗,临床上不建议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心律失常往往容易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诱发,比如精神焦虑、心情抑郁、烦闷,在治疗时应该考虑到后期诱发的风险。要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的症状选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某些精神抑郁、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下的患者,在短时间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等Ib或Ic类抗心率失常药的同时,还可以在遵循医嘱的情况下适当合用镇静剂、普罗帕酮等抗抑郁药物。这种治疗方案是从风险和效益比出发,并非能减少或消除室早,只是能缓解患者的精神不适症状。

3.3加强高危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治疗

虽然室性期前收缩对器质性心脏病的防治有预后意义,但预后的效果也会因为病状的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病情复杂、心功能不全的室性期前患者,一般来说,预后较差。针对这类情况,在治疗时应更注重分析以往病史、可以根据收缩的复杂程度、心电图和心率变异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治疗时遵循的重要原则时,危险等级越高,治疗强度越高。

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一般是降低复杂室性期前收缩数目,选择治疗药物时,应特别留意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一般而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并不会促心律失常,只是会导致窦性搏动变得稍缓慢,窦房结的传导受阻。治疗时应注意对诱发因素的控制,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根据治疗进程调整剂量,最大可增加到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4结束语

疾病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并发症,病情的复杂多变对临床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性心率失常在心律失常疾病中非常常见,其中室早是临床上发生得最多的,如若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很容易演变成能致猝死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器质性心脏病,一般来说,存在急性临床情况的室早患者,均可以采用特定的药物合用治疗方案来改善基础病理状态,控制病情,进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病致死率。

参考文献

[1]安慧兰.室性心律失常的内科治疗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3(5):117-117.

[2]曹克将,张凤祥.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3):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