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1 邵艳霞 2 张桂林

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邮编: 510663 广州市启明学校 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72.1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镜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口愈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 针灸;慢性萎缩性胃炎;西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根治困难。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胃癌[1]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临床目前多给予西医对症治疗,但需要长期服药,常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产生耐药,患者依从性差。随着中医药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本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62例、61例。观察组62例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32~72岁,平均(47.61±3.55)岁,病程9个月~17年,平均(6.34±1.24)年;对照组61例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年龄29~73岁,平均(46.54±3.09)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6.72±1.3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山东鲁抗医药集团)20 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0.5g,2次/d;甲硝唑片0.4 g, 2次/d。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实施辩证治疗,根据患者分型取不同的穴位和手法。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型取脾俞穴、胃俞穴、章门穴(采取平补法),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采取平补平泻手法);肝胃不和、郁火燥热型,取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平泻手法)及行间穴足、内庭穴、天枢穴、太冲穴;胃阴不足、血瘀络脉型取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胃俞穴、血海穴(平补平泻法);脾虚肝郁、气失和降型,取公孙穴、太冲穴、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法)。针刺时留针30~40 min,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胃痛、胃部不适、反酸等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分为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级标准评估胃黏膜病变程度,评分为0~3分,分数越低,胃黏膜病变越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例数

比例(%)

例数

比例(%)

例数

比例(%)

例数

比例(%)

观察组

62

38

61.29

20

32.26

4

6.45

58

93.55

对照组

61

25

40.98

19

31.15

17

27.87

44

72.13

2.3两组胃镜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为(2.31±0.71)分、(0.79±0.55)分,对照组为(2.29±0.73)分、(1.41±0.63),治疗前两组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82,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物理性化学性物质的刺激、环境影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应用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多采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保护胃黏膜及对症处理。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复发率高。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提高,许多临床工作者逐渐应用中医要技术治疗慢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慢性胃炎属 “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是由于饮食不节、外感邪气、情志不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进而导致胃部疼痛、胀气、纳呆、吐酸等症状。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调肝养胃、益气健脾为主。

本组资料中,对观察组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针灸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胃镜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述穴位中,气海穴为任脉穴,具有通任脉、助运化之功效;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具有疏通经络之效;胃俞穴补气养血;中脘穴调理六腑气机,降胃气,平呃逆,消除患者由于郁结导致的症状;内关穴具有和胃止痛,理气去淤滞,平冲降逆之功效;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养血舒肝的作用。根据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针对性选择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活血化瘀、调理六腑、疏通经络、补气养血、养胃止痛、平冲降逆等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损伤胃黏膜愈合,并提高机体抵抗力。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为(1)通过调节体液通路,发挥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资料报道[3,4],针灸可有效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使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胃黏膜损伤,同时促进已损伤胃黏膜的修复。(2)通过调节神经通路,发挥对胃黏膜的抗炎作用。针灸可使神经免疫调节通路中的胆碱能通路被激活,提高迷走神经活性,从而发挥对胃黏膜的抗炎作用,使机体免疫力提高。(3)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胃肠运动。针灸可刺激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后者具有保持胃部内环境的稳定的作用,并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饮食调节等。另外针灸对足三里、中脘、内关的刺激可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功能,从而促进损伤膜的修复[5]

总之,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且安全性高、起效快、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史冬梅,李国民,何文娟,等.温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11-913.

[2]熊先亭.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5,31(9):59-61.

[3]夏文丽,杨涛,王寅,等.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

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14-515.

[4]李兴才,樊春华,叶丽红.六君子汤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

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

39-40.

[5]廖纬琳,陈国忠,胡辉,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

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2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