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4 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2.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 330006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6月- 2015年2月在本院儿童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临床上常用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在治疗后的 3~12 个月,对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进行回访复查,并以Flynn评价标准作出评价比较其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经手术治疗后肱骨髁上骨折处均愈合,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20例,良15例,一般 1 例,对照组患儿评定等级为优的10例,良18例,一般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优良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感染例数,对照组有 2 例恢复较差,出现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佳,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的优良率较高,骨折部位愈合所需时间短,感染率低,无其他并发症,患儿家属普遍愿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10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肘部损伤,占肘部骨折的55%-80%[1]。伤后患肢疼痛、肿胀伴畸形,甚至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治疗不当甚至发生永久性的关节功能障碍、内外翻畸形等。对于Gartland-III型骨折,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方法[2]。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成为争论焦点。本研究统计我院儿童骨科2013年6月- 2015年2月收治的3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 2015年2月在本院儿童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研究组年龄 2~15.0 岁,对照组年龄 3.0~13.8 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疾病情况、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上Gartland-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并经 X 线检查确诊,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患儿;(2)患儿的年龄均不超过 15岁,且患儿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3)均已告知患儿的监护人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肘关节脱位患儿或非闭合性骨折;(2)未完成治疗计划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全身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
(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在肘后做切口,(切口采用“S”形);(3)在肱三头肌腱作切口(切口呈倒“V”形)。以便露出骨折端后方及其侧方,清除断端血块及卡压的软组织后,将骨折复位。(4)骨折复位后采用外侧2枚、内侧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断端,预留出针尾于皮下,并将其弯曲;可吸收线缝合肱三头肌肌腱,对切口充分止血、冲洗并关闭切口;手术完毕。
1.3.2 治疗组 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疗法
(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3)在透视下手法复位,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采用外侧2枚、内侧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断端;钻入克氏针时必须要紧紧贴靠在骨折端的皮质侧臂,然后穿入对侧的骨皮质内;(4)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在距离骨折线 3.0~5.0 cm的对侧骨皮质穿出 0.2~0.3 cm,要预留出针尾于皮外,并将其弯曲,以便恢复后拔除;(5)用碘伏纱块包扎进针部位,手术完毕。
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处理相同:(1)两组均行石膏托超肘关节及腕关节外固定悬吊2-4 周;(2)功能锻炼:术后患儿醒麻药后,即可嘱咐患儿进行早期患肢等长舒缩活动,术后6-7周复查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拔出克氏针;(3)术后定期复查,观察石膏松紧。复查X线片,观察有无骨折再移位、有无退针等情况。避免术后骨折再移位。
1.4 评价标准 在手术治疗后的 3~12 个月,对两组骨折患儿进行术后临床疗效回访调查。包括两组患儿治疗时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以Flynn评价标准进行术后评价,优: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5-10°;可: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在10-15°;差:丢失携提角和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大于15° 。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患儿的临床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骨折患儿的临床情况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 (d) 愈合时间(d) |
研究组 0.5±0.2 3±1.5 62±21.5 对照组 1.1±0.5 7±2.5 88±22 |
2.2 两组骨折患儿的回访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处均愈合,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患儿10 例(55.5%),良 7 例(41.7%),可 1 例(3.8%),对照组评定等级为优5例(27.8%),良9例(50.0%),可3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患儿的评分优良率为 94.4%,与对照组(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骨折患儿的回访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优 良 可 差 优良 |
研究组 10(55.5) 7(41.7) 1(3.8) 0 94.4 |
对照组 5(27.8) 9(50.0) 4(22.2) 0 77.8 |
2.3 两组患儿感染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无感染例数,对照组有 2 例恢复较差,出现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 Gartland-III 型骨折,其损伤重,复位困难,稳定性难以维持,对于此类骨折,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手术治疗。1948 年,Swenson最早报道了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因其固定骨折的手术时间短、稳定性好、随访效果满意而迅速得以推广应用[3]。目前已成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热点。治疗组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避免了骨膜的剥离,减低了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能够更快的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能够保留完整的肘关节囊,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儿童骨质生长较快,3-4 周复查 X 线片可见连续性骨痂,可早期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鼓励患儿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这种治疗方法也已成为我国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儿均采用小于2.00mm 的克氏针外侧两枚、内侧一枚交叉固定,并且术后均采用超肘关节、腕关节石膏托外固定,增强了骨折的其稳定性,有效的防止骨折远近端的再次移位,从而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中克氏针的进针点选取得当未发生尺神经的医源性性损伤。
本研究的纳入患儿均为新鲜闭合性Gartland-III 型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同。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但切开复位容易导致感染,且患儿的耐受性较成人差,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如 Volkmann 缺血性肌挛缩,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会引起患儿残疾,或患处有瘢痕增生,影响美观。所以要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患儿残疾,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能够有效的改善切开复位疗法的不足,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能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缩短手术时间能减少患儿的出血量,有利于预后恢复,提高治疗优良率。
综上所述,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稳定性好,且并发症少,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孙国强,刘红旗;应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306-307.
[2] 杨建平.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现代处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4):302-305.
[3] 郝全洲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