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中图分类号:G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1-137-01
只有面对真实完整的生命,教育才能发挥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应有功能。真实的生命包含各种因素,自然会蕴含着挫折,因为没有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学会走路这般简单的事情,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反复跌倒和再次爬起来中才学会的。还有其他运动和社会能力,比如爬树、荡秋千、交朋友,都是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而后提升的。当然,人生需要体验痛苦,没有痛点体验,也就难以有完整的人格与充盈的生命。卢梭坚持认为,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而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知名的德国教育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也认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把人的生命割裂了,后现代的“碎片化”也是此意。因为孩子若没有身体或心理上的挫折感,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和自我修复的空间。
真实完整的教育需要挫折教育,特别是需要把握坚守自然教育原则、创造生命成长的故事和培育坚强的内心这三个主题。
首先,挫折教育必须体现自然成长的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要把提升生命力作为完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自由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自然地经历挫折,会感受痛苦和欢乐,如此才能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拥有真实完整的生命。因为孩子作为一个感觉敏锐的个体,其生命体有平衡感、生命感、温暖感、运动感、自我感等丰富的感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这些丰富的感觉,并加强对这些感觉的刺激。反之,如果不重视生命的自然成长,教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就会大打折扣,也会导致孩子的生命力变得虚弱,抗压能力低下,意志力薄弱,也很难使孩子热爱生命,甚至是改变命运。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和家长过分地热衷于代劳孩子的学习与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孩子就被剥夺了自主成长的机会,其结果是生命力贫瘠、想象力枯竭、创造力缺失、生命的意义感缺失、情感发展不充分、持续发展能力孱弱等等。之前听到一个孩子转变的故事,听孩子妈妈说,孩子几年前身体虚弱,注意力涣散,令人揪心。为了改变孩子,妈妈决定放手让孩子自然地生长,不再压抑他的兴趣爱好。于是,这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学校足球队,在经历过许多挫折后,他变得自信满满,注意力集中,充满正能量。这便是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教育效果。
其次,没有挫折就没有故事,而创造精彩的生命故事是挫折教育的另一个重大主题。
由于缺乏挫折与故事,作文课会使很多孩子备受煎熬,因为平淡的事情难以给孩子留下特别的印象。有智慧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对生命故事的回忆,从而增加知识的活力。其实,学生遇到挫折是经常性的,在体育运动中、在学习中很容易遇到,特别是在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中,会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而超越挫折、培育勇气的一个知名的故事就是法国童话《小亨利》,主人公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必须克服极大的困难才能到达山顶采取生命草,但是山神在挡路,要越过山神就必须完成山神交给的任务,即收割完满山的麦子,然后磨成面粉,再做成面包。这些工作几乎耗费了小亨利将近两年的时光,但是坚强的小亨利终于全部完成任务了,最终也救活了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而真正喜欢、理解、消化并吸收了这个故事的孩子,就容易培养出自律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可见,创造精彩的生命故事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元素,而有故事的孩子,写作文自然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
最后,真实完整的教育要让孩子拥有强大内心,这也是挫折教育的永恒主题。
哀莫大于心死,乐莫大于心活。心灵的坚韧与活力是生命力的核心。一个学生能否拥有对抗挫折的能力,除了身体需要通过锻炼变得强壮,更重要的是精神强大,这就需要成人支持,比如家长的认同、教师的鼓励,当然也需要宽松的教学环境与自由学习的历程。孩子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当然也需要自己努力追求精神的坚毅,继承人类智慧,接纳真实的人生,享受富有挑战的生活并体验克服挫折之后的愉悦。在该过程中,也需要孩子学会调整活动策略,即心理学上所重视的元认知,在认知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内心的强大。比如,应试教育的排名让无数孩子苦恼不已,应对之法,就是需要家长、教师有平和的心态,注重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分数的价值,将其对分数的注意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转移到探究学习本身上来,以此降低孩子的焦虑,弱化排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及影响。
可见,挫折教育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重视完整生命发展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正视并接受挫折、铸就坚强人格的教育,这会让孩子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让教育回家,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把完整的生命发展还给孩子,把坚强的生命力还给孩子,把“跳一跳,去摘桃”的教育原理真正用到教育之中,给孩子提供真实完整的教育。而这一过程中,适度的挫折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此我们的孩子才有潜力和前景,未来才有竞争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