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西湖龙井上瘾了,每天至少要喝两升茶水。”法国人皮埃尔虽是喝着咖啡长大的,自从在北京品过一次绿茶,便对茶叶情有独钟了。每年清明节前,前往苏杭茶园采摘是他必选的旅游项目。每次旅行他都满载而归,带回足够享用一年的特级西湖龙井。按照茶乡习俗,此时采摘的茶叶亦称”明前茶”,是龙井茶中最为珍贵的极品。
在京城,我们遇见了一批像皮埃尔这样的年轻“老外”,日新月异的中国吸引他们踏上这片多姿多彩而又神秘的土地,他们又在自己特意设计的旅程中寻觅着精神的家园。
●追寻景点背后的浪漫传说
长城,以它的博大雄浑成为古老中国的文化图腾。然而在印度人罗杰士的眼里,它又因为孟姜女的传说而带上了一抹东方式的浪漫……
罗杰士几年前加入印度著名IT公司APTECH后被派往中国工作。像很多旅游者一样,罗杰士喜欢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迹景点。当罗杰士第一次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时,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来到北京的当天,他登上了万里长城。蜿蜒起伏的城墙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巅,罗杰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斑驳的砖墙,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罗杰士感慨道:“中国的长城,见证了一段同样伟大的爱情。我喜欢这些景点,更喜欢它们背后的浪漫故事,它使我的旅程更有传奇色彩,使我的心灵更加纯洁。”
已过而立之年的皮埃尔在法国便读过《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传说,为之吸引来到了西子湖畔。“西湖对我来说,是一首诗,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边聚散离合的悲欢故事,不断撩拨着我的情怀,使得西湖更加难以忘怀。”皮埃尔动情地说。
●在大自然中排解乡愁
24岁的孙春花来自韩国仁川,2002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书,已经在中国生活了5年。
出生在海边,吹惯了柔柔的海风,呼吸惯了略带咸味的空气,她第一次去北戴河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深深地爱上了那里。无论寒冬酷夏,她都要约三五好友,乘车三四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至今她已经去了十几次,“美丽的大海,是百看不厌的。”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日本留学生山崎映子,对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我从没见过那么蓝的天,那么绿的草,还有那么多的星星。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青草香气,每呼吸一口都沁人心脾。”更让她惊奇的是,不少蒙古族青年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
“我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不喜欢大城市的钢筋水泥结构,在那里容易焦虑,让人窒息。而投入到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微风一吹,小草就跟着摇摆,人们是很容易得到快乐的。”孙春花的话代表了许多在华外国人的想法。
●“我为中国饮食狂”
“我来中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吃到中华美食。”说这话时,28岁的美国人麦克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一下班他就约几个好友一起去寻找各种特色饮食,在北京刚刚工作一年,几乎吃遍北京所有的特色餐厅,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嘴”。
“全聚德烤鸭历史悠久,我平均每月去一次,服务特别好,刚烤出的鸭子皮酥肉嫩,让我垂涎三尺。但也有一些地方,既便宜又实惠,如鸭王烤鸭、利群烤鸭的顾客特别多,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他说起来头头是道。
除了烤鸭,麦克格外钟爱火锅,他几乎尝遍各种火锅店,脑海中已经绘制出了一张北京火锅地图。
“大嘴”还吃到了别的城市: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手抓羊肉、上海的海棠糕、成都的钟水饺……说起这些,他不禁眉飞色舞。
●“真诚的市民是城市的名片”
“我的第一次中国游是在14岁的时候,因为我的特殊身份来到延安。”在美国人布莱克六七岁刚刚懂事的时候,姥姥经常说起她的舅舅埃德加·斯诺——这位被称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的美国记者——在20世纪30年代如何深入到中国陕北采访,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虽然还不明白中国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神秘的国度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9年前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布莱克简直难以置信,中国与书中所描绘的样子已经截然不同,而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与美国相比并不发达的国度。
在美国上大学的每一天对布莱克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中国朋友,思念中国这片土地,思念延安小河边夕阳下的垂柳。去年大学一毕业,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北京工作。“旅游的时候,我更喜欢民风淳朴的特色中小城市,那里还没有形成旅游商业氛围,所以人们比较本色,而真诚的市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在丹东,东北人率真爽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感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