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路军红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054000)路军红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识无睹。在应试教育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得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1诗意课堂的意义1.1践行三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造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为看重的就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顺应学生天性。

1.2强调美育功能。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场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2诗意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2.1现象学与接受美学理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立足于全新的视角,高举人性大旗,针对科学主义思潮提出了相对观点,明确指出“人是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者,人脚踩着大地,在大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在人与外界的联系中,只有人的参与,人与整个生命去参与,才能感受到世界之美、知识之美,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诗意的旅程”。从接受主体来看,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在阅读同一个文本时,对作品中的见解也是也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某种角度来说,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这一凭借,经过作者表达与读者理解两个过程达到“视界趋合”的过程。

2.2王淞舟的“诗意课堂”理论。语文教学观:①为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②让学生诗意的栖居在课堂上。③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教师:①儒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睿智。有高超的教育智慧。③悲悯。有远大的职业境界。理想中的学生:①像阳光一样灿烂。②向大海一样宽容。③像空谷一样纯真。王淞舟认为,诗意语文的灵魂是“价值引领”。诗意的血脉是文化传承;诗意的旋律是精神诉求;诗意的光华是生命唤醒;诗意的情怀是感情复活;诗意的风采是个性高扬;诗意的神韵是智慧观照;诗意的境界是心灵对话。

3诗意化课堂的构建原则诗意化课堂的美景原则,即温馨的环境和诗意的情景;诗意化课堂的形美原则,即教学的过程美,要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最轻松的状态中完成学业;诗意化课堂的情美原则,即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智慧的手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完成精神的洗礼。

4诗意化课堂的结构构建4.1教材内容的诗意开掘与处理。语文教学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诸方面,而每一个内容的展开,都要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发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着的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地方。不论是汉语拼音,还是重视感受的阅读或是重在表达训练的习作,都无一例外地蕴含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诗意”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挖掘与处理,不仅是观念的技术层面的,更是一种人文素养在教学视角的折射。

4.2学生走进文本方式的诗意化。文本是巨大的存在,文本是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获得自我的体验和感悟。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为了从中读到一种大家认可的价值观,学生阅读似乎就是为了从中获得教育、训导。因此,学生走进文本、获得共鸣的过程应该说比得到结论本身更重要。诗意语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虽然根据不同文本有所变化,但也是“范式”,那就是:境由心生———万象为境———朗读为本———化而为鸟———反身冥思。这样的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诗意语文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有缪斯心性”的观点。

教师的课堂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始终伴随着师生的诗意互动进行,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辩证的自主互动,使学生经验获得共享,认识得到提高,语言获得发展,智慧获得启迪,情感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