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1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的分析

桑红琼蔡月英邓新霞覃敏玲

DOI:10.7504/nk2016010203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模式。方法:分析从急诊科转运到相关科室(病房或辅助检查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492例,其中2012年7月-2013年12月采取传统的转运方式255例,设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7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结果:对照组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化改良后的转运模式有助于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分析

随着对患者安全性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急危重症患者从急诊科转运至相关科室的过渡护理也日益受到关注[1],他们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入科后要进行科间转运,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进入相关的科室进行治疗监护。因此,研究一种针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有效的转运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14年1月开始运用一种优化的、改良的院内转运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象均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由救护车或家属送到我科入抢救室或监护室的患者,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255例作为对照组,该组采取传统转运模式进行转运,其中,男146例,女109例,平均年龄41岁,另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3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采取我科优化改良的转运模式,其中,男128例,女109例,平均年龄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为医院配送员护送,包括常规氧气袋吸氧、浅表静脉输液,观察组我们采取医护同行、转运前进行风险评估、途中用心电监护仪监护、静脉留置针输液,填写患者转运交接本,电话预先告知相关科室等;通过比较两组间意外发生率(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各种管道滑脱,生命体征异常,窒息、坠床等),科室之间交接班满意率。

2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间意外发生数据分析由表1可知,对照组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发生意外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表1两组意外发生统计分析比较数据(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4.1加倍重视急危重症性患者的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急危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入急诊科后进行相关科室的转运安全是值得我们危重病学科的关注的,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我院自2014年以来采用改良的院内转运模式后,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的安全系数已大大提高。

4.2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评估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其效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都要进行风险评估[2],以往我院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只是简单的检查或治疗,研究发现转运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高达71%,其原因可能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等有关,针对这些患者,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评估工作。

4.3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上心电监护,医生、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状况,患者意识和心率等基础参数的变化,对于这些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皮肤温湿度,尿量、用药效果等。

4.4建立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记录本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前,交班护士要认真填写并执行转运交接记录本上的内容,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诊断报告,用药、处置记录及效果观察,转运的时间,未用的药物及未出的辅助检查结果等,供相关科室参考,以便接受的相关科室能够快速掌握患者病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3],转运前交班的护士和医生电话通知接受的相关科室,简单汇报病情,并交待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包括急救药品、急救仪器,床位设置等)。当患者安全转运至接受的相关科室后,接班的护士也应认真、详细地填写患者生命体征情况(T、P、R、BP),了解用药情况、管道情况等。

参考文献:

[1]韩桂香.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妇幼急诊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4,7(35):1552-1553.

[2]廖秀梅.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10-211.

[3]周勇,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意外风险及措施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