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性

/ 3

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性

张灿云1,王志国2通讯作者

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省长春市130031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灿云(197509—),女,山东省临沂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专业中医脑病研究

通讯作者:王志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诊疗客观化、规范化、信息化

摘要:体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稳定性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使得疾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探寻疾病的易感体质,研究体质与证候相关性,有利于从中医体质角度认识疾病、防治疾病。该文通过对文献中高血压病证候类型、高血压病中医体质研究,结果显示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而痰湿、阴虚和气虚体质是高血压病最主要的3种病理体质,发现两者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体质;中医证候;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10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压力逐渐加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经流行病学显示[1],国内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多为中轻度高血压。因此,控制血压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损伤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为了把握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中西医对该病的防治水平。

1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特点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我们发现虚、痰、火、风、瘀是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四者往往交互为病。

1.1虚

1.1.1脾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素体肥胖、恣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多、思虑过度、忧伤劳倦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化生乏源,一则导致气虚血瘀,血阻气滞而发为高血压病;二则气血不足导致肝藏血不足,肝阳过亢而发病。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或脾阳虚,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湿,成痰成饮,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使血压升高。

1.1.2肾虚

肾为水火之脏,先天之本,阴阳之宅,藏真阴寓元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一身之阳非此不能发,一身之阴非此不能滋。肾为封藏之本,封藏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能化生阳气、阴血和津液。肾阳虚则无力温煦、推动血液运行,瘀阻脉络而发为高血压病。肾阴不足,不能养肝,水不涵木,肝失濡养,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引发高血压病;肝阴不足,“子病及母”,也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相火上亢也可发病。

1.2痰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其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人体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因外邪或肺气不足,肺之宣发肃降失常,不能布散由脾转输的水液,成为水湿痰饮;脾主运化水液,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肾为主水之脏,久病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气化失司,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运行,因情志内伤或外邪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气滞津停,停聚为痰浊。另外邪热伤津,亦可炼津成痰。

痰浊内阻,随气升降,上至巅顶,下至涌泉,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若痰浊内阻脑络,滞留不去,蒙蔽清窍,或日久化热化火,痰随火升,扰动清窍,导致眩晕,发为高血压病。

1.3火

火热邪气作为高血压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有虚实之分。其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空气污染、各类辐射、温室效应等导致气候变暖,天人相应,人体处于阳气躁动的状态。其次,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过度恼怒、劳逸失度中,导致五志过极化火。再次,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变化,人们少动多食而肥胖,导致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同时作用于人体,发为高血压病[2];最后,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盛伤阴,导致阴虚阳亢而发病。

火(热)大致有“肝火”、心火、“痰火”、“瘀热”和“虚火”之分。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表现出肝经循行部位如头、目、耳、胁等部位实火炽盛之症;思虑过度,暗耗心阴,心火上炎;痰火上蒙多因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阻滞气机,郁而化火,痰火上蒙清窍。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肝郁日久化火,火热之邪入血,瘀热互结[3]。禀赋不足、年老肾衰、劳倦过度、久病失养等,导致肾阴不足而阴虚火旺。无论肝火、心火、痰火、瘀热和虚火均可导致高血压病。

1.4风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前者是外感病因“六淫”之一;后者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功能失常引起病机变化,与高血压病发病密切相关。高血压病从病症分布角度认为归属“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明了眩晕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还与肝相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藏血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血压可保持正常。由于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恼怒、忧思,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年老体衰,耗伤肾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以致阴虚阳亢,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致血压升高。

1.5瘀

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高血压病与血瘀密切相关。由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成瘀。年高体弱、久病失养、过度劳累或素体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医林改错》:“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读医随笔》:“阴虚必血滞”,故阳盛或阴虚血热,虚热灼津而成瘀。寒邪客于血脉,血寒则凝滞,滞而不畅即成瘀;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而致脉络瘀阻。《医灯续焰》有云:“眩晕者,有因于死血者……诸阳上行于头,诸经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各种原因所致的瘀血皆可促使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2高血压病与体质的相关性

2.1中医体质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4]。体质往往决定着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以及发病的倾向性[5-6]。许多中医学者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有:王琦[7]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匡调元[8]六分法(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腻滞质、晦涩质)和何裕民[9]八分法(气虚质、阳虚质、津亏质、内热质、精亏质、郁滞质、紧张质、协调质)。

2.2体质对高血压病证候的影响

2.2.1高血压病的证候类型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故临床以八纲、脏腑辨证及其他综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复合分型。卫生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肝阳上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等4型。简维雄等[10]对高血压病中医药现代文献证型研究中发现,在69个证型中,文献研究常见的是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证、肝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阳化风证。

2.2.2高血压病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基础,其差异会影响证候的最终形成和类型。体质的阴阳盛衰,脏腑气血状况不同,患者寒热虚实的表现亦不相同。尉敏琦等[11]研究发现,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偏颇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性别、吸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是影响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吴红、刘娟等[12-13]研究发现,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及气虚质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应从调理气血、劳逸结合、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锻炼等诸多方面开展防治,充分发挥中医防治高血压“治未病”的特点,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黄沁等[14-17]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平和质仅占20.67%,偏颇的病理体质比例高达79.33%,而痰湿、阴虚和气虚体质是高血压病最主要的3种病理体质。刘秀振等[18]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偏颇者痰湿质人数最多,其次依次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张雪峰等[19]对内蒙古地区246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体质依次为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和阳虚质。

中医体质与疾病证候密切相关,是辨证的基础,体质的特异性往往影响后天疾病的证候类型。中医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因此中医体质类型决定了高血压病的易感性以及证候类型特点。宋银枝[20]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以阴虚质、痰湿质为主,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他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阳虚质显著相关。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蔡光先等[21]对1038例高血压病患者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依次是肝阳上亢、痰浊中阻、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瘀血阻络。从高血压病常见证候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来看,痰浊中阻证一般与患者痰湿体质密切相关,到Ⅲ期与合并症有关,说明痰浊中阻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高血病Ⅱ期出现的瘀血阻络证与素体瘀血体质亦有密切关系,说明该证在高血压病初期与瘀血体质密切相关,到中、后期与合并病、并发症的出现有一定关系。由此认识,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高血压病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刘培中等[22]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以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为主。“虚性”体质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实性”体质患者;阴虚质、气郁质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戴霞等[23]经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病主要证候分布为肝肾阴虚、肾气亏虚、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痰瘀互结、肝火亢盛,兼夹证候为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痰瘀互结、肾阴亏虚。认为老年高血压病临床主要证候以虚证为多,肾气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且大多以复合证候的形式出现,痰和瘀是最主要的兼夹证候。这与尉敏琦[11]研究的体质结果相一致。

3问题与展望

体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稳定性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使得疾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探寻疾病的易感体质,研究体质与证候相关性,有利于从中医体质角度认识疾病、防治疾病。通过对部分学者高血压病证候类型、高血压病中医体质研究,结果显示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而痰湿、阴虚和气虚体质是高血压病最主要的3种病理体质,发现二者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与体质相关性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高血压病证候分类有待完善与改进。现今高血压病证型缺乏规范、客观、统一的分型依据。这种证型的不统一,将会阻碍该病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高血压病证候标准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目前研究或是单纯研究证候,或者单纯研究体质,将证候与体质相关性研究者少,因此今后应多加强该方面研究,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紧密结合,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体质学说的优势,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3)在研究过程中,除了高血压病人性别、年龄的差异,还要注意禀赋、气候、地域、种族的影响。正如中医所谓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证候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EvansDM,SpencerCC,PointonJJ.InteractionbetweenERAP1andHLA-B27inankylosingspondylitisimplicatespeptidehandlinginthemechanismforHLA-B27indiseasesusceptibility[J].NatGenet,2011,43(8):761-767.

[2]郑震霄等.高血压病并发腹型肥胖的中医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0):6-8.

[3]靳宪芳,张沁园,罗集.清活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瘀热互结证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7(4):330.

[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6]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7]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7.

[8]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

[9]何裕民.体质研究一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哲学,1996,17(6):288-291.

[10]简维雄,陈偶英,张稳等.基于高血压病中医药现代文献证型、病机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2871-2874

[11]尉敏琦,余峰,诸光花等.808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3):228-232

[12]吴红,施贝德.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调查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6):10-12.

[13]刘娟.332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11,24(11):51-52.

[14]黄沁,孔燕莹,孙世宁等.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598-602.

[15]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40.

[16]凌晓华.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候分布特点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4(1):28.

[17]王丽萍,蔡静芳,季晓颖等.300例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分析[J].中医中药,2013,51(14):124-126.

[18]刘秀振,支振东,祝国辉.200例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3):128-130.

[19]张雪峰,苏和,张瑞芬等.246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1(21):120.

[20]宋银枝,叶仁群,宋群利等.49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2,18(9):10-15.

[21]蔡光先,朱克俭.高血压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22]刘培中,李创鹏,刘志龙,等.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6):19-21.

[23]戴霞,邹艳君,部帅.老年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