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亚君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638400
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胃镜检查、病理诊断及联合检查表现,计算三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式的临床符合率。结果:胃镜+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2.00%)明显高于单一胃镜(42.00%)、单一病理(79.00%),且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同样明显高于单一胃镜、单一病理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单一胃镜或单一病理检查虽可获得一定符合率,但仍存在较大进展空间,通过两种方式联合诊断,有助于增加疾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对照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resultsofpathologicaldiagnosisandpathologicaldiagnosisofchronicatrophicgastritis.METHODS:Clinicaldataof100patientswithchronicatrophicgastritisdiagnosedintheauthor'shospitalfromApril2015toDecember2017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Gastroscopy,pathologicaldiagnosis,andjointexaminationperformance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reetypesofchronicatrophywerecalculated.Theclinicalcompliancerateofgastritis.RESULTS:Thecoincidencerateofatrophicgastritiswithgastroscopeandpathologicaldiagnosis(92.00%)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singlegastroscope(42.00%)andsinglepathology(79.00%),andthedetectionrateofintestinalmetaplasiaandintraepithelialneoplasia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singlegastroscope.Thedifferencesbetweengastroscopyandsinglepathology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heclinicaldiagnosisofchronicatrophicgastritis,asinglegastroscopeorsinglepathologicalexaminationmayobtainacertainrateofcoincidence,butthereisstillmuchroomforimprovement.Thecombinationofthetwomethodscanhelpincreasetheaccuracyofdiseasediagnosis.Clinicalapplicationvalue.
Keywords:chronicatrophicgastritis;gastroscope;pathology;controlanalysis
慢性萎缩性胃炎(atrophicgastritis)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胃部疾病,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本病早期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故难以引起患者重视。随着本病病情进展,伴有一定癌变可能性,增加治疗复杂性,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影响,故临床强调本病的早发现与及时治疗。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常用方法,在诸多胃部疾病中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是否有助于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检出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1]。本文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病史,并结合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确诊,内窥镜检查中,明显可见患者胃黏膜变薄,且黏膜血管暴露,以色泽灰暗为主,且黏膜表现粗糙不平,出现颗粒或结节样改变;排除伴有先天性胃部不足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功能障碍者,存在其他精神类疾病者;本组病例临床资料均完整,本次研究获得相关伦理会批准。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0.32±3.25)岁。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
在接受胃镜检查前,为避免交叉感染,需做好相应的、合理的消毒措施,包括HbsAg、抗HCV、抗HIV等检查内容;检查前需禁食6-8h,于空腹下接受检查,其中存在幽门梗阻者适当增加禁食时间,如2-3d左右,必要时予以术前洗胃,墙出胃内积存食物。检查前予以咽部麻醉,减少患者咽部反应,确保进镜顺利,减少其痛苦。检查中嘱咐患者将其领口、裤带松解,取左侧卧位躺在检查床上,指导其头部略向前倾,保持身体放松,双腿屈曲;胃镜诊断标准依据如下几点:①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②黏膜皱襞变小或消失;③黏膜下血管逐渐透明;④萎缩性胃炎合并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时,或出现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现可见粗糙不平,以颗粒状、结节状为主,部分病例可见形成假息肉样,且黏膜下血管暴露特征被掩盖;⑤黏膜脆性增加,容易出血,甚至可见糜烂灶;⑥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充血红斑、反光增强、附着黏膜等为主要征象。
1.2.2病理诊断
收集患者病变部位2-5块活检组织,采用甲醛溶液完成固定,石蜡切片,作HE染色,由内镜医生向病理医生提供所需部位的组织样本,病理医师通过阅片做出疾病的评估。病理诊断标准依据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相关标准,即:轻度为慢性炎症细胞不多,主要附着于黏膜浅层处,且不超过1/3粘膜层;中度为慢性炎症细胞相对密集,且面积超过黏膜层1/3~2/3;重度为炎症细胞表现密集,覆盖黏膜全层。腺体萎缩程度同样分为三个标准,即:轻度为腺体减少30%以下;中度为固有腺体减少30%~60%左右;重度为腺体减少超过60%,仅存在少数腺体,或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结果
胃镜+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2.00%)明显高于单一胃镜(42.00%)、单一病理(79.00%),联合检出率分别与胃镜、病理检查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2=18.424、7.525;P<0.05);本组患者中检出肠上皮化生患者50例,检出上皮内瘤变23例;胃镜确诊病例可见黏膜皱襞存在变平或消失,黏膜层可见红白颜色相间,以白相为主,其中血管透见25例,通过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11例(44.00%),上坡内瘤变者2例(8.00%),肠上皮化生7例(28.00%);胃镜下出现黏膜层颗粒样、结节样者35例,经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77.14%),上皮内瘤变者10例(28.57%),肠上皮化生19例(54.29%);胃镜检查出现黏膜皱襞变平、消失,且黏膜表现红白相间,血管透见、黏膜表现颗粒或结节样改变,通过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2.00%(92例)。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加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众所周知老年人群存在生理机制变化等特异性,特别在胃部等系统功能面临退行性变,因此出现上皮细胞化生后,机体对其部分脂质予以吸收,出现肠腺化生上皮,停留时间增加了病理改变可能性,诱发胃癌的发生。我国属于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提高,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这可能也是导致了慢性疾病或胃部疾病高发的主要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在现阶段研究中并未完全阐明,涉及多样性,包括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胆汁或12指肠液反流、体质因素等,均可能参与到本病的发生与进展,患者临床体征以胃黏膜上皮或腺体逐渐萎缩、数目愈发减少、胃黏膜变薄、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为主[2]。患者入院常表现为嗳气腹部隐痛、贫血、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因此,由于患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鉴别区分中难度较大,而随着疾病进展,特别在患者出现异型增生或肠化情况下可能引起胃部癌症的发生,因此早期的诊断与对症治疗是现阶段临床处理本病的首要原则。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现阶段以症状体征、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在上述胃镜检查中以提及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包括出现黏膜皱襞变平、消失,且黏膜表现红白相间,血管透见、黏膜表现颗粒或结节样改变等征象。在本文中显示,胃镜+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2.00%)明显高于单一胃镜(42.00%)、单一病理(79.00%)。此数据说明,无论是单用胃镜,或是病理虽均存在一定诊断准确性,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一定几率的漏诊、误诊风险。而通过将两种方式结合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此外对于肠上皮化生与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胃镜中出现典型的黏膜皱襞变平、消失,且黏膜存在红白相间,又以白相为主,在血管透见下出现黏膜颗粒状、结节状表现,最终通过结合病理检查完成确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黏膜为颗粒状、结节状改变对于肠上皮化生与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意义重大,临床可在胃镜辅助下获得此方面改变的评估,通过病理活检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由此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正确诊断需立足于胃镜辅助下的观察,并结合黏膜病理的活检完成。当前全球正面临者高度重视癌症Ⅰ级预防态势,是否可在癌症早期发现、判定其病变意义重大,但仅通过胃镜后果病理尚存在一定误差,局限性体现在胃镜受到了操作者视野限制、现阶段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特征把握不够准确、胃镜分辨率或清晰度与活检组织过浅、活检数量不足或取材位置不准确等等,而通过二者的联合使用,则利于优势互补、减少误差风险。这与现阶段的研究表现一致性[4]。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单一胃镜或单一病理检查虽可获得一定符合率,但仍存在较大进展空间,通过两种方式联合诊断,有助于增加疾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冷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5):11-12.
[2]魏群,李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6):52-53.
[3]杨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9-70.
[4]夏永红,苏信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22):154-155.